【01观点】地方官强推煤改气致人道危机 改革切忌粗枝大叶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这个严冬对华北区居民而言不太好过。雾霾困扰民生已久,由于燃造成的污染是产生雾霾的主因,政府在今年推行“煤改气”工程,用天然气代替燃煤。中国空气污染严重,“以气代煤”的改革实属必须,然而,因官方推动工程进程太快,设备未能完善安装、价格过高等问题直接导致大量居民受冻,学校或医院无法供暖,严重影响民生。空气污染的问题已致民怨载道,今次地方政府又一次“铁腕”诊治环境问题,加上还未平息的清除“低端人口”事件,无一不暴露地方官员执行政策中漠视民生的官僚主义作风。

因大量燃烧煤炭,京津冀地区饱受雾霾困扰。(视觉中国)

今次大规模的“煤改气”工程,来自今年8月24日环保部公布的《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规定指今年10月底前,“2+26”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西、山东和河南省的城市)必须完成至少300万户以电代煤和以气代煤的调整,不得再燃煤。此外,该方案还要求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期间,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须达《大气十条》指标,即PM2.5的平均浓度与重污染天数同比均要下降至少15%。为此,在“2+26”城市中,共有327区县建立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

中国一向面对“经济”和“环境”二者取其一的难局,在过去四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需要承担破坏环境的后果。在过去两年的环境治理中,已经可以看出政府在正视环境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十九大时如此描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见政府有意在经济发展上让步,让环境治理先行。但无论是整治钢铁厂、燃煤电厂等企业时采取的“铁腕”举措,还是漠视人道主义“煤改气”的工程,都显示出地方官员执行政令的手段已经影响到普通人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权利。

陆媒曾报导,河北省有乡村学校因未能及时供暖,便安排小学生在室外上课、靠跑步和晒太阳取暖。还有医院因供气短缺,影响正常检查和手术。环保的本质应是为人们提供可持续的生活资源,若地方官员因急于创造政绩,忽视政策本身的意义和不周全之处,只会带来事倍功半、本末倒置的后果。

官方推动煤改气工程进程太快,设备未能完善安装、价格过高等问题直接导致大量居民受冻。(视觉中国)

同时,我们又会看到无论处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还是环境治理的实验田里,失语的一方总是底层人民。面对层层雾霾,中上阶级的居民可以购买空气净化器,用金钱围筑保障生活的壁垒;但低收入居民的生活便只能由政策左右,此前多个城市清除的“低端人口”,又会有多少人受“煤改气”挨冻之苦?

中国的发展速度在过去四十年取得的成就想必是有目共睹,至今都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由于能源结构长期以煤电为主,在未来数十年的发展中,仍会遭受因能源消费带来的空气污染的问题。中国资源条件本身就缺乏天然气,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又因人口基数及消耗规模大,达致“以气代煤”的目标需时。

中国部分地方官员的行政思维一向求快,为求执行指令,民生问题亦有时居于次位。此前清除低端人口,已经暴露中层官员为达到目标不择手段的激进思维,未能以人本思维考虑处于夹缝中的底层人民处境,往往在用粗暴手段整治后,因民怨四起才放低身段做出让步。今次“煤改气”工程亦是如此,重视环保、调整产能结构本应受肯定,却因激进行政手法再次触发社会矛盾。习近平曾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共官员的治理方式近年虽有改善,但在近来数宗只重速度、轻效用的矛盾事件中可见,中共要达致这个目标尚有一段距离,地方官员都审慎反思治理举措应以何为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