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观点】公众街市装冷气 体现林郑“理财新哲学”?
在香港生活的你,还会到街市买𩠌吗?
在香港生活的你,会宁愿到超市购物吗?
本届政府以“以人为本”的思维主导政策,现时外界聚焦在林郑月娥首份施政报告的民生政策,特别在车费补贴上,希望从贴地的惠民措施加强此前设的观感,赢得民心。反观整份长达4.9万字的施政报告,虽有涵盖一定程度的微观社区政策,但仍未有足够细节阐释政策如何实行,比如在提升公众街市环境的议题上,更只有一句带过。在讨论施政报告的重点时,外界也绝不能忽略这些只被轻轻带过的议题——林郑的“理财新哲学”,正展现在这些细节。
街市装冷气 也是“理财新哲学”?
公众街市装冷气,看似一项普通得贴地的政策,却是一著聪明的棋步。公众街市的租金自1998年划一下调30%后,一直连续冻结19年,至今年6月才正式加租2.9%;在“无为而治”下,街市舖租廉宜衍生出被人挪用舖位做货仓的问题,用途错配,也出现了街市闲置等流弊。从2013年至2016年3个年度内,食环署在公众街市管理上合共亏损超过8.5亿元,难逃浪费公帑之嫌。
林郑在施政报告中提及:“在硬件方面,政府会投放资源提升现有公众街市的环境,包括加快安装冷气。”政策的最终目的,是经改善街市的环境质素,增加客源,从而提升店舖使用率、基层就业率,令街市商户即使面对营运成本上调,依然做到自负盈亏,不再受限于保护网式的金钱补贴。大胆地投入投资性的开支解决社会问题,长远减低政府的资助与亏蚀──即林郑的“理财新哲学”。
理财新哲学是林郑的理想蓝图;蓝图的底层方案,仍是维持现有“政府—商界—市民”的势力架构而行。街市加装冷气,增加街坊客源,从而促进街市商户与街坊间的金钱流动,政府的聪明之处,在于政策不用牵扯到商界的直接利益,而是希望隔山打牛,提高公众街市的竞争力,增加他们讨价还价的力量,帮街市的商户充权,对政府来说是个政商界双赢,以社区资本解决社区问题之举。
用家层面:新世代消费模式 vs 传统街市
加装冷气,是由提升环境质素入手,扩大不同年龄层的客源。不同措施,针对的目标群体也不同。比方说要鼓励老人家及行动不便者使用公众街市,可以加装升降机、扶手电梯,提升街市的通达性,营造一个顾客友善的客观环境。而在2009年食环署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6%的市民表示会继续光顾维持现狀的街市,对整体环境表示“一般”或“满意”的也有近九成。
不过,上述两个数据只囊括已有光顾街市习惯的市民,政府若要锐意拓展其他客源,报告便显得不合时宜——特别是新世代的消费模式已经改变:省时便利、干净快捷,超市的吸引力远高于街市,不熟悉街市行情的消费者又免却被商户胡乱杀价,也不用左右格价,看看哪一档最新鲜最便宜,在超市的顾客只消站在一个货架前,便可在货品间进行品牌比并;从街市到超市,是城市消费模式上的结构转变。故此,在公众街市安装冷气,是开拓有别于现有客源重要的一步。
事实上,在公众街市加装冷气并非新鲜事,前立法会议员刘小丽更直斥林郑月娥的街市政策是“炒冷饭”。然而,在公众街市加装冷气即使是炒冷饭政策,市民也不能忽略现行措施的引伸问题:
如立法会的报告所言,市民普遍接受公众街市“大众化”的定位,街市象征的正是草根、基层;领展的“优化”计划在民间反应大,是因为见不到的肉档、电子化系统予人将街市“高级化”的负面印象。在加装冷气的同时,政府要避免予公众有将街市领展化的感觉,街市的形象在软件与硬件上都要保持大众化,才是公众街市的原意,否则只会将“领展这座山”愈堆愈高,激起更大民怨。虽然公众街市是按自由市场的法则运行,由商户自行承担开支、自行定价,但在库房满溢的情况下,政府必需要做“不怕蚀底”的角色去支援街市商户,才能真正平衡“政府—商界—市民”的三方结构,补贴冷气费会是此政策的一个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