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北角公屋地变豪宅 呎价 5.8 万元 政府一错再错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临海私楼单位呎价逾 5 万元,高不可攀。北角海璇两个单位,以 1.59 亿元天价售出。小市民无甚反应,因为他们早已接受靓地靓楼靓景,只是富人玩意。其实,这绝非必然;此地皮前身是北角邨公屋,即使清拆后,地皮有机会留作私楼居屋混合发展。只是房委会把地皮拱手交还政府、卖地、建豪宅。整个重建故事,再次证明高地价政策遗祸甚深,而且刺破“香港缺乏公屋土地”的谎话;香港的土地分配不公的问题,可谓彰彰明甚。

北角邨拆卸后,如今变成私人屋苑“海璇”。(资料图片)

卖地归私决定错误 不够土地建公屋实为谎话

稍为年长的港人也会记得,海璇前身是公屋北角邨。屋邨在2003年拆卸,2012年以政府招标出售地皮,由新鸿基地产以69.1亿元投得。发展商在两个月前推出十个单位招标,最后售出两伙,合计作价1.585亿元,平均呎价逾5.8万元。

今天,政府为觅地建公屋而懊恼。事实是,十年前的政府亲手放弃了公营房屋熟地。以北角邨为例,房委会在2002年6月计划在原址兴建居屋和私楼,并获25%卖地分帐。但同年11月,“孙九招”推出,政府停建居屋,混合发展计划也就无影无踪。

发展商一直要求政府出售北角邨地皮,例如恒隆集团主席陈启宗公开表示有兴趣。即使房委会并非坚持北角邨建公屋,但大原则是有地可换,不影响轮候时间。房屋署前副署长谭荣邦曾表示,如果没有合适土地,就会原址兴建北角邨。

1958年第一代公营房屋北角邨落成。(钟伟德摄)

可惜,历经多番交涉,在2007年9月,房委会宣布交还地皮。时任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郑汝桦代表房委会表示“北角邨土地位处海傍的优越位置,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委员同意是不适宜作为兴建公屋用途”,又称“应该尽快交还给政府发挥其经济潜力”。

换言之,政府与地产财团抱持高地价政策,坚信要“释放土地价值”,既令政府凭着地价收入应付基建开支,也令地产财团以更高价卖楼房,连同商场收租、管理公司费用等,赚取丰厚收入,因此造就了北角邨变豪宅。这个楼市音乐椅游戏,有市民靠物业投资获利,但更多就被游戏玩弄,挨贵楼价、贵房租。

拟建单幢居屋的北角电照街游乐场,假日吸引不少青少年使用。(资料图片)

人口密度参差 土地不能善用

其次,北角邨的例子,佐证政府缺地建公屋的说法不过是神话,要到处兴建插针楼补救,例如把附近电照街游乐场改建成单幢“插针”居屋。只要把土地面积和单位比较一下,就知道土地未能好好运用。

前北角邨有1,900多个单位,而且只得11层,不算挤迫。同等面积,变了私楼,就剩下约700个,居住人口较少。相反,电照街的插针居屋,占地0.05公顷,日后有240个单位落成,难言宽敞。整体来看,这批人口的居住分布相当不均。

可以想像,如果北角邨地皮留在房委会手上,兴建公屋、居屋,即使楼宇略为起高一点,多建一点单位,市民也可接受。楼价租金既可以负担,而且有更多人入住,插针居屋也不会出现。政府为了赚取地皮收入,就牺牲了民众住屋质素。

专页提到,海景是很多香港人的情意结,而荃湾海傍就是维港以外、拥有“好正”的海景。(资料图片)

海景非富人专利 民众安居益处更多

随著楼市愈来愈扭曲,社会迎来更大的争论:公屋有何资格住市区,望海景?平心而论,在石屎森林,海景已成奢侈品,持有向海单位发展商和业主,自然卖高价,而且有价有市。那边厢,不少克勤克俭的家庭,储钱置业租屋,甚至避开市区的贵楼房,到新界居住,每天要乘车花上两三小时来回市区上班。他们难免对居住市区,缴交廉宜租金的公屋有怨言。

正如文首提出,地价和私楼收入不会直接令公营房屋居民有好处,因为地价收入拨作政府的基本工程储备基金,用作日后基建,难以让市民直接受惠。至于私楼楼价收入,得益的是地产财团和少数业主,而非中产和基层。况且,如果大家也认为海景、开扬景观,能够改善生活,为何让有楼阶级“锦上添花”,而非让穷人生活幸福一点,拉近贫富的生活差距?固然,市民担心大量兴建公屋,导致天水围和东涌公屋满城,社会问题涌现。但只要政府协调公屋和居屋的比例,建设足够社会配套,做好城市规划,就能预防问题出现。

政府多次透过私有化公营财产谋利,但同时深受遗害,领展如是,港铁如是,过往不少土地也转到地产财团口袋。北角邨即为一例,当日政府收到 69 亿元地价,但要张罗土地建公屋照顾基层,也增添社会矛盾。政府必须悬崖勒马,莫只顾库房收益和地产商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