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颕灏|何必为难6仔店
近日有报章报道,香港回收成本比私人经营高10倍,绿在区区资助额惹争议,引起社会对香港回收的关注及回收政策的重视。笔者希望总结一些经验及国际的做法,就香港实况来作一些分析。
除了把绿在区区跟私人街角回收店单以成本比较外,也建议考虑其他因素及成因。私营街边回收铺现时只会向市民购买“有市场价值”的回收物,例如干净的废纸、高价值的金属如铜、铝,铁等。现在废纸值0.8HKD一公斤,铜、铝等都值上几蚊一公斤,而且这些仓储物流成本较低,不占空间,可用手推车/唧车装卸货车,因此市场都一直追著这些“有价有市”废品回收。
6仔和私人回收铺的分别
相反,绿在区区主要回收市场不回收的种类,如废塑胶、小电器、电器、废电灯管等。拿塑胶樽为例,虽然本身胶樽有回收价值,但无奈塑胶轻身及占空间,物流仓储成本太高,前面的成本已把胶樽本身的价值蚕食掉,私人街角店都基本不回收塑胶。因此私人回收店和绿在区区就存在基本性的不同,前者是生意经营,后者则是公共服务。
私人街角回收店说是废品不够,回收市场萎缩,行业中要互相竞争,就要以最低成本去营运,才可以“抢购”到回收品。相反,6仔店是要门面粉饰得好漂亮,目的是吸引市民来回收,并且需要在市场上收走“没有市场价值”的回收品,是“抢人”。然而笔者可以肯定的是社会回收量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污者自付没有得到落实,这是废物管理中的世界大同原则。没有此原则,市民宁愿贪方便直接掉垃圾,也不选择做源头分类回收,再送到回收点,肯做回收的人占少数,但肯定不是大多数。
根据环保署最新的香港废物固体废物监察报告,香港2022年的回收率为32%,虽然较2020年历来最低的28%反弹了4%,但翻查2010年废物固体废物监察报告,香港回收率曾达到51%,因此香港回收率是低。而且相比世界其他做得比较好的先进国家和地区,它们的回收率都在50%以上左右,可见香港约三成的回收率是落后于国际大情势。
香港其实早于董特首年代就讨论是否要垃圾征费,但一直扰攘多年仍未落实。同时当年韩国及中国台北市早在上世纪实行垃圾征费,当时他们的回收率是比香港差得多。它们初时实施垃圾征费,当地市民曾有很大的反对声音,一致批评政府推行扰民政策,安排混乱失当等。但它们都咬著牙关实施,他们在垃圾按量收费后几年,录得垃圾量大幅度的减少,垃圾都去了那里?当然是“3R”(物尽其用、废物利用、循环再用),这造就到市民减废回收的习惯,废物减少,回收率都提升到50%至60%。相反香港废物量不减反升,回收率由五成跌到三成,这是历史、成因,国际上的比较和今天的现况。
政府制定及主导政策 不应参与回收运作
笔者从来都认为,环保回收要由每一个人起,这不是随便的宣传口号,而是由公共理治的角度出发。因为如果不是由每一个人自发性地好做,那公共成本就会好高。政府应该为700万人做回收还是每人都行前一步做回收?回收说得好听是资源再利用,说白了就是“搞垃圾”,坊间未分类的所谓回收品就是“垃圾”。笔者试过去35度高温回收一袋塑胶樽,袋中有大堆未饮完的饮料,饮料在搬运时都全倒在脚上。如果市民在前线没有做好分类洁净回收,下游又怎会做得好呢?
民粹主义的意识擡头,社会上包括领袖们都说不要扰民的污者自付,反而需要政府做好回收配套,因此6仔店便是这时代下的产物。先不说当局是否运用好资源,笔者也认为有大量的改革空间,做好回收配套应靠回收业界,而不是政府落水去做一些回收行业的事情。但我们需要明白为何今天会到这个步地,因为污者自付(垃圾征费)从来是源头减废和回收的火车头,没有市民的自觉,一切都是徒然。
今年在垃圾征未能如期上马后,各方领袖都敦促政府要继续做好回收配套,希望以“奖励”方式市民做回收,奖励就等如派钱,成本怎可能低呢?这基本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用公帑推动社会做回收的雪球就愈滚愈大。笔者认为政府从来不应主导或参与回收行为,不要做一些自己不熟悉的回收行为,而应该是制定及主导回收政策,协助回收业界,运用业界的专长去做熟悉的回收运作,市场就好自行调节好有竞争性的成本,这才是有效率的社会运作。
6仔店前身是社区回收中心,根据当时环保署最开始的政策目的,是社区回收教育,推动市民回收,而不是肩负整个社会的回收责任。然而当局面对新形势下,就把社区回收中心改变成今天的绿在区区,投入更多资源,塑造成一个品牌,做个更漂亮的门面,决心有别于私人回收街角店。可是,政策原意是社区教育,6仔店又怎能做到业界回收的功能呢?在回收数量上更不能跟业界相提并论,业界做的是上十倍或百倍的数量,才能做到收支平衡(即每月上千吨)。相反,绿在区区一间店每月只需回收几十吨就达标。因此,我们不要有期望落差,因为这是不同的任务,政策方向和成效在设置上有基本性的不同。
至于是否改善现在政策,这是可以讨论的,但首先当局和社会要认知这基本性的不同,才可以作进一步有理性的讨论。做好香港回收仍是依靠业界,因为业界有其专业知识和经验,知道怎营运一间公司,会引入技术把成本压到最低,在市场竞争下就会达到市场效益。不像要投政府标书一样,先要请一队顾问来写标书,也要有一队市民客户服务回复要求,之后更需要写报告给政府,这不是回收商应该要做的事。回收业界现在最需要就是政策帮助,度过难关。
作者黄颕灏是元朗区议员、民主思路联席召集人(内务及地区事务)、环保公司董事。
文章标题为编辑所拟,原题为“香港废物管理及回收的难点”。内容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