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颕灏|422管制即弃塑胶的底气
黄颕灏专栏
根据环保署最新的废物监察报告,香港每日弃置于堆填区的废物超过一万公吨,其中有起过两成为废塑胶,最新的统计数字为每日2369吨,每日人均塑胶置量为0.21公斤,这个数量好像很少,但全香港加起来,就等如每日有80部双层巴士数量的塑胶弃置在地填区,香港最快到2025年才有第一座处理都市固体废物的焚化炉,现在香港就都市固废物的未端处理就只有堆填区。
塑胶难以分解,可在自然环境中残留过百年都不分解,就算分解后都会变成微塑胶,落入泥士或地下水,污染自然环境,近年更有科学家已经在人体血液开始发现微塑胶,逐渐威胁人类健康。而且在几百年的分解过程中,堆填区会释出温室气温甲烷,加剧气候变化,而且土地会因塑胶分解而浸降,堆填的土地是不能再起复杂的建筑物,因此塑胶堆填是一种既污染环境又浪费我们珍贵土地的垃圾处理方案。
外部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ies)
而且即弃塑胶实在是太多了,人们使用起来太方便,而且塑胶的石油的副产品,价钱又便宜,种种表面上的经济诱因导致全港,甚至全球的废塑胶泛滥,造成生态危机,海洋生物更深受其害,香港也不少“著名”的垃圾湾。这就是人类在贪图方便,低价钱的消费模式中,其实就忘记了我们也同时消费生态环境,及危害下一代的生存环境,这些看不见的成因,在公共经济学称之为“外部成本”。
外部不经济是指生产或消费过程中,给其他人造成失或补偿不了的情况,例如高污染的工厂排放有毒物质时污染环境,以致损害他人时,而受害人得不到补偿。塑胶污染就是一种外部不经济的典型例子,例如企业界在为自己创造利润时,消费者在享受便利时所使用的即弃塑胶,其生命周期短而被俗称“短命胶”,就是给周边其化单位和个人,以至整个地球物种生态造成了损害,产生了严重的“外部成本”,这个成本不止人类,而是整个海洋生物,以下几代人都受其损害,只因为即弃塑胶在使用时所带给人的“短暂”快感。
废塑胶处理是谁的责任?
202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报告,介绍了全球塑胶在整个生命周期的情况,包括塑胶的生产、消费、废物、回收、处置、泄漏和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指出了当前面临的塑胶污染挑战,并提出了减少塑胶对环境影响的关键作用,以使塑胶的生命周期更加循环。报告指出全球塑胶年产量从2000年的2.34亿吨飙升至2019年的4.6亿吨。塑胶垃圾从2000年的1.56亿吨增加至2019年的3.53亿吨。
可怕的是,仅有9%的塑胶垃圾最终被回收利用,19%的塑胶垃圾被送往焚化炉,近50%的废塑胶被送往填埋区,令人心痛的是剩余22%的塑胶垃圾被弃置在无人管理的垃圾场、露天燃烧或流入海洋生态。我们可以总结是全球塑胶垃圾已达至失控的地步,尤其是客观的事实显示未端处理的困境,管制即弃塑胶已是刻不容缓。
香港走塑情况
“减塑”、“走塑”近年已成为国际间的共识,世界各地均已相继推出针对即弃塑胶产品的管制措施。参考环保署废物监察报告的最新堆填数字,每天2369吨的堆填塑胶中,弃置量第一位为胶袋,每天弃置堆填区为878公吨,占7.9%。因此政府设有塑胶税,希望在源头减少即弃塑胶的使用量,除希望市民购物时自备购物袋之余,也希望商界考虑到市场环境而减少生产即弃胶袋,这是胶袋税的政策背景。而即弃塑胶餐具则排到塑堆填量的第二位,每天堆填227公吨,占整体的2%,这说明422的管制即弃塑胶政策原意。走塑政策针对问题而造出来,对生态环境及下一代负责任。
我们只要了解塑胶污染的外部成本,这不是以金钱和一时间的方便来衡量,而是能免去塑胶污染几百年,这就是我们走塑和改变习惯的最佳理由。
作者黄颕灏是元朗区议员、民主思路联席召集人(内务及地区事务)、环保公司董事。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