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颕灏|骂声中的源头分类回收
黄颕灏专栏
争议不断的垃圾征费延至8月实施,“先行先试”计划已近尾声。最近某传媒引述消息,垃圾征费可能再次延迟。据消息人士说,垃圾征费“会影响著整个香港,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这对于现任政府将造成损害及管治构成挑战。在一众反对声中,不少人估计垃圾征费将会延迟,有人甚至说要搁置。笔者未敢猜测最后结果,但以多年跟踪垃圾征费政策,有一些观察跟大家分享。
昔日通过的垃圾征费是有妥协的结果
首先垃圾征费议案是在2018年提出,到2021年,该议案终于在立法会以37票赞成1票反对下,大比数通过。当时在一个闭门会议内,政府听取了某大政党的意见,接纳了所有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及高额长者生活津贴的受助人每人可获政府提供每月$10的津贴,以支援他们有关垃圾收费的额外开支。
建议还包括,在垃圾征费初期阶段,对约85万个属于房委会和房协的公共房屋住户、约15万个“三无”大厦的住户,以及约5万个乡郊村屋住户,提供免费的专用垃圾袋。因此,每户每月将获得20个15公升的专用垃圾袋,此措施将持续六个月。公共房屋的住户将透过房委会、房署和房协得到这些专用垃圾袋。至于“三无”大厦和乡郊村屋的住户,则由“关爱队”、村代表或乡事委员会来协助分发。
政府上下及社会领袖应协同宣传政策
而不是单靠几位官员
垃圾征费政策旨在减轻垃圾问题并推动环保意识,这些都是一种政治上妥协,可是传媒没有对以上多项辅助措施广泛报导,反而报导了一连串批评声音。笔者建议,此极具议的政策需要管治团队总动员来推广。现在负责推广此政策的署级官员或局长却只有三﹑四人,参考外地经验,动员政府出来详细解释政策细节,包括政策背景﹑原因﹑垃圾围城的难题﹑回收不足的苦衷﹑执行﹑回收配套等。
再者,政府要和商界一起齐心推动,才见成效。就拿推广23条立法和2023年区议会选举的动员规模作参考,推广垃圾征费应该是铺天盖地宣传,而不只靠几位官员来解说护航。
雷声大雨点少的厨余回收
根据环保署最新的废物监察报告,香港每日约有3400公吨的厨余被弃置在堆填区,占整体废物量的3成。现时,从全港不同渠道收集的厨余量正逐步增加,根据局方回复立法会的文件中显示,今年三月平均每日收集量约230公吨,则回收率约为6.7%左右。当局的目标是在今年八月大致完成在全港213个公共屋邨(合共约1 500座楼宇)安装超过700个智能厨余回收桶,覆盖全港约三分之一人口。
随着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二期(O.PARK2)在今年三月开始接收厨余,现时总处理能力上升至每日600公吨,相比起每天在社会回收得来的230公吨,回收数量仍跟现有处理能力仍有一段距离,即当局仍有足够的厨余处理设施去应付今日居民的需要。可能近日社会在舆论和社交媒体上,感觉对厨余回收的需求好像异常高涨,原因当然是垃圾征费“杀到来”,伤笔者认为在科学数据上,社会在厨余回收上仍有一段距离,因此我们还需要更努力去回收。
社会对源头分类的重视已有“以结果为目标”效应
市民近日对回收的要求突然增高,尤其以厨余回收需求更高,而香港所有公共屋邨在几个月内已安装了有智能厨余回收机。有些居屋、私人屋苑和村屋更是陆续要求安装这些设备。如此种种,现在全民回收意识大幅提升,能将推动多年的“垃圾源头分类”环保槪念在几个月成功落实,这比当局多年来推动环保教育更来得彻底有用。
更值得鼓舞的是,行政部门更能在数个月内将此目标落实,在全港公共屋邨安装好智能厨余回收机,并安排下游回收服务,足见未实施就有“以结果为目标”的效率。这些软件硬件及市民思维上的改变可谓近年少见,笔者认为在垃圾征费未实施前,垃圾征费政策在推动源头分类及市民的回收意识,其实某程度已达到其政策目的了,在屋邨智能厨余回收机的普及更是在短时间内达到全面覆盖的里程碑。因此,笔者认为垃圾征费的政策目的及原意是对社会有良性发展的,也希望大家能理解垃圾征费的原意,谅解实施初期需要阶段性的落实,最后能大家能为香港在减废减碳上共同走出第一步。
作者黄颕灏是元朗区议员、民主思路联席召集人(内务及地区事务)、环保公司董事。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