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提升港青跨境创业能力 拓展大湾区创业天地
团结香港基金专栏|王镫淇
近年愈来愈多香港青年选择“北上”创业。从生物医药到创业产业、以至美容及餐饮行业,均能见到香港青年发挥创意的身影。在内地城市创业,香港青年可以享受较低的试错成本和庞大的市场规模等优势。同时,国家和香港政府陆续出台多项支持青年到大湾区发展的政策。2019 年发表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业在内地发展,为港澳创业者提供创业补贴,积极推进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建设。同年,民政及青年事务局亦推出“创新创业基地体验资助计划”(“体验计划”)和“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创业计划”)等,成功提高了青年对大湾区发展的认识和关注,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在“北上”创业方面的信心。
现时,已有超过2000 多名港澳青年创业家进驻广州的双创基地创业。以广州南沙创享湾为例,截至2023年5月,已引入青创企业超过260家,其中港澳台侨青创企业占比约70%,吸引了超过150名港澳青年来南沙创业就业。他们涉足的范畴相当广泛,包括科技研发、文化艺术、教育培训、商务服务等领域,发展多元。
然而,尽管两地政府已推出多项政策及优惠措施,但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广州的创业基地、与当中的香港创业青年及孵化基地代表深入访谈,发现部分青年由于对内地行业运作或文化并不熟悉,对广州的创业环境和政府部门提供的创业补贴政策资讯了解不足,导致初到内地创业时面临不少困难。为此,笔者所属智库与香港再出发大联盟于今年6月联合发表新一份题为《香港青年于广州创业的机遇与挑战》的调研报告,希望能为已经在或未来有兴趣到内地创业的青年铺平道路,完善两地创业政策,助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发展。
“先就业,后创业”
要提升香港青年对广州创业的能力,笔者建议政府可以为香港青年提供相关行业的短期就业技能培训,将青年自身的能力(如人脉关系、技能水平)和认知与实际创业所需的差距缩小。透过“先就业,后创业”模式,协助香港青年先于相关产业工作,从而获取行业所需的技术和经验、亲身体验内地行业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及工作环境,并逐步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提升创业能力。
事实上,目前已存在类似的培训模式,政府可参考香港机电工程署与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机电人才培训合作。双方于2020年签订《深化机电人才发展合作备忘录》,已就职的机电维修人员可到广州进行1至3个月的短期培训,不仅获得行业技能,还能更深入了解内地职场文化。政府可以牵头推动更多类似的人才培训合作计划,与大湾区内地城市政府合作,将类似培训推展至各行各业,让更多有意进入内地市场的青年透过相应培训计划,增强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此外,政府亦应该善用现有的“体验计划”,鼓励机构开展以产业为导向的体验项目。不同产业所需技能有别,现时“体验计划”的项目所考察的基地以服务一般企业为主,对已有创业想法或希望发展特定产业的青年来说,考察产业相关的基地或机构可带来更大效益。举例来说,机构可以安排有志在内地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青年到访南沙乐天云谷青创基地,而以生物医药为主的则可以到访广东医谷(南沙)产业孵化器,使青年能够获取更具针对性的行业相关技能和经验。
要全面支援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城市创业,提升他们对内地行业的认识只是第一步。各界需要继续优化各方面的配套措施,包括提升政策传导和推动跨境征信便利融资等,为香港创业青年在湾区发展缔造更好的条件和机遇。
作者王镫淇是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