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涉港风波点燃中美民情 北京“搁置争议”方为上策?

撰文: 赵观祺
出版:更新:

NBA火箭队总经理莫利(Daryl Morey)早前发tweet,转载印有“Fight for freedom,Stand with Hong Kong”的图片,引起内地官民不满。不过莫利和NBA并未应要求公开致歉,内地赞助商、转播平台和明星代言人随即一一割席。
事件影响所及,触发中美舆论风暴,突显“墙内”和“墙外”世界的语境差距,双方在无法沟通之下,北京似乎选择了暂且“搁置争议”。

南早:莫利本应对华更具认知

早几年北京处理中美角力,指导原则是“斗而不破”,而华府亦从“竞争与合作”角度阐述两国关系,未有把话说死。可是随著特朗普入主白宫,中美贸易战爆发,“有商有量”的愿景逐渐破灭,取而代之的是“互不认可”与“无法调和”,NBA涉港争议只是事例之一。

从商业角度看,莫利是重蹈许多国际企业的覆辙,亦即所谓“不明国情”,在内地引发公关危机。

《南华早报》10月8日社评便指出,美国人可自由表达意见和保障该权利,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政制则大相迳庭:“莫利本应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就此留神。他也本应对中国和有可能冒犯之事更具认知。”

莫利涉及香港的言论,引发中国出现大规模的抵制潮。(Twitter截图)

如何解读“争取自由,与港同行”?

另一边厢,内地官民认为,一旦引用“争取自由,与港同行”,就有支持暴力冲击和分离主义之嫌,触犯中国主权红线。部份网民表示,这句口号之严重达种族主义级别,仿如在美国发表歧视黑人的言论,另外又以“那我只能支持911了”作反讽,以示当前事态等同美国911恐袭,属于不可触碰的国家伤痛。

美国官民显然不予认同,例如NBA总裁施华便拒绝道歉:“NBA不会去监管球员、雇员和球队老板在这些问题上该说甚么,不该说甚么。我们不能那么做。”为何数以十亿美元计在华生意危在旦夕,NBA仍拒绝按内地舆情“幡然醒悟”,彻彻底底自我批评和“交人头”呢?

原因很简单,美国网民同样群情汹涌,如中国网民般表达“有权不高兴”,致使特朗普和国会两党议员均争相批评,NBA为私利而放弃原则,任由北京“侵蚀”自由和民主价值。民主党参议员、总统参选人沃伦(Elizabeth Warren)便认为:“中国正尝试运用其市场力量,以扼杀言论自由及对其行径的批评。”

爱国声音在“墙外”世界失语

NBA夹在中美舆论之间,只能够对“莫利的不当言论”感到“极其失望”,一时三刻是无法道歉了事的。

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曾是火箭队成员。(视觉中国)

火箭队当家球星夏登(James Harden)本来已公开向中国道歉,时至近日本国风向一转,他也调整立场:“我们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只是会有人不认同我说的话,有些则会认同,我支持施华。”

“防火长城”分割出“墙内”和“墙外”两个网络世界,彼此“言语不通”。凭借与姚明的渊源,火箭队在华备受热捧,利害攸关的总经理莫利尚且可“不明国情”,更何况是“墙外”数以十亿计的民众;“墙内”上亿国民则缺乏有效手段,无从进军海外以“讲好中国故事”,爱国声音遂于“墙外”失语。

胡锡进:对外摩擦时保持理性

作为民间自发网军,内地“帝吧”就香港示威风波,数度“翻墙”至海外社交平台,扬言要消除对内地的“偏见”,结果却事与愿违。归根究柢,“帝吧”采取“集体洗版”的网络攻势,行径本身就引人侧目和反弹,广贴五星红旗和“罐头式”留言亦算不上精明沟通手法,既办不成公关宣传,也占不了多少页面。

时值中美重启贸易谈判的敏感时刻,NBA涉港争议挑动美国民众情绪,而“中国故事”又只能留在“墙内”,北京似已根据现实情况,试图引导内地舆论转向。《纽约时报》即引述访问记者所得,指内地官媒的编辑主管指示记者,避免著力于NBA事件,唯恐争拗“过热”。

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亦劝吁:“老胡已经连续好几天呼吁在处理对外摩擦时保持理性,爱国主义也要有在一些时候自我克制和管理的意识。”若北京态度果真如此,大可总结为“便宜行事,搁置争议”,至于对内是否能平伏舆情,对外是否为应对美国“极限施压”的适时策略,就有待国民深思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