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战狼”? 中国外交官强硬谈吐恐“喧宾夺主”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外长记者会上,有外媒质疑中国外交变得愈来愈强硬,甚至被批评为“战狼外交”,国务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对于“战狼”一词未有直接评价,但就强调中方“从来不会主动欺凌别人,但是对于蓄意中伤,一定会作出有力回击”。
在王毅回应前后,本国外交官同样重申中方旨在捍卫公平正义,但就对“战狼”这个表述莫衷一是。驻英大使刘晓明认为:“之所以有‘战狼’,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狼’。”驻意大使李军华则有不同看法:“我个人不认为‘战狼’是合适的标签,‘功夫熊猫’的比喻或许更贴切。”
“防火长城”内外呈不同反应
是不是“战狼”都好,最紧要是看观众怎样去理解,毕竟外交官的公开发言都不是关在门内讲给自己听。
就如同许多新闻传播现象一样,“防火长城”内外呈现不同反应。官媒和陆媒不吝于“出口转内销”,大书特书本国外交官的义正辞严金句,想创建每星期固定栏目也不缺供应,回响亦普遍正面。至于墙外反应,除了华文地区,和应的绝无仅有,反驳的亦不算得多,欧亚美非观众基本上是对口水战无感。
这其实都很合理,试问若非养成了特定新闻习惯,谁会有空档去理会其他国家的外交官争甚么闹甚么,还不如先关心本地天气和物价。
驻法大使罕有登上法媒要闻
驻法大使卢沙野就被戏称为“战狼”,其领导下的大使馆在疫情其间便多次投书法媒,捍卫北京立场,指责西方虚伪,大部份讯息都在所驻国石沉大海,直到其中一篇评论被指有诬蔑和影射法国之嫌,才罕有登上法媒要闻之列,亦惹来法国外交部长召见表态。不过其后馆方就此澄清,却已是没人报道的过气新闻。
按图了解专家防疫招式(【防疫】摸面易中招!不自觉每小时会摸23次!教你4招戒自摸):
由疫情爆发至今,法国对华基本上无外交冲突,与大部份西方大国一样,不愿卷入中美角力的漩涡之中,所以驻法使馆的做法就更突显所谓“战狼外交”的有趣之处:官方讲法是据理力争,不畏缩不怯懦,但事实是无人理会,有人理会也只能充当一两天政治热话,痛陈大义的金句最后翻译成中文“进口”回国。
更为要者,义正辞严是形式,有效传播北京的讯息才是目的,但从上述“我不是战狼”争议可见,表达形式居然喧宾夺主,成为需要由外长亲自维护讨论的对象,而外交官则由代表本国利益和形象的使节,间中变为需要维护自身形象的具争议人物。手段变成了目的,墙外回响亦欠奉,亦不见得对中国外交有具体影响。
“医疗外交”奏效无关口水战
讲正面影响,无人理会的讯息等于不存在的讯息,中国在非洲的“医疗外交”收得可观成效,不单化解早前广州“排非”公关危机,还进一步巩固北京具实力又愿担当的可靠形象,就与口水战没甚么关系。讲负面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建基于雄厚政经影响力,即使要扣“战狼失言失礼”的帽子,也不会动摇得了。
冠状病毒在不同环境存活情况(【防疫】摸面易中招!不自觉每小时会摸23次!教你4招戒自摸):
外交工作是一门专业,如果单凭“闹得好不好”去判断外交官的工作表现,完全是看轻了他们长年累积的训练、经验、人脉和判断力。当然毋可否认的是,倾向于强硬表态的外交官近年都获重用或晋升,当中包括发言人赵立坚、其上司华春莹和卢沙野。
撇除仕途考量,“战狼化”作为一种谈吐方式,有可能是中美角力白热化的副产品之一。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例如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把“武汉病毒”挂在嘴边,指称北京是“残暴政权”,还一度抛出“武汉实验室泄毒”阴谋论,称其为“美国战狼”亦并不为过,以“战狼化”方式回应也的确是对等还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