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女学习以同理心看待事物 减少兄弟姊妹间争执|Natalie Yim

撰文: Natalie Yim
出版:更新:

兄弟姐妹不和,有时来自不懂得互相体谅,家长也曾向我诉说,当子女争执时,家长尝试劝和,结果却换来孩子抱怨爸妈偏袒某一方,这实在令大人束手无策,问我该从何入手。
那就讲一个故事,让他们明白吧!故事既是小朋友的语言,而这个我准备要讲的、取材自日常生活的故事,更可以让小孩学会体谅,以及练习以同理心处事。

在说明那是什么样的故事前,我想先让家长了解“基本归因偏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原来无论小朋友,还是大人,在看待别人时总会有点偏差,自然而生的。正正是那一点点并非故意造成的偏差,使对方生气、责怪我们不懂得体谅,甚至产生争执。

现在进一步解释“基本归因偏差”,其中重点名词有两个:“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在我们评价他人时,我们总是倾向看重内在因素(如人格或态度),而忽略环境因素;至于在评价自己时,则刚好相反,看重环境因素,跳过内在因素。

例如,员工迟到,主管倾向将迟到原因归咎于下属的人格,即懒散,而不是当日交通异常挤塞。另一边厢,主管自己迟到,他想到的是今天巴士没准时到站、大堂又特别多人等升降机等等,这些环境因素,而不会说到自己的人格或态度头上。

回到讲什么样的故事给孩子听,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事例,让孩子多面思考,学习体谅。例如,你们看见甲君从餐厅匆忙离去,撞到乙君。你可以问小孩怎样看甲君,粗鲁兼没礼貌?还是可能因为甲君收到电话,他婆婆进了医院,所以心急离去?

如果孩子年纪大一点,家长亦可以告诉他们,人类自然倾向想到对方的性格差(粗鲁兼没礼貌),多于考量外在因素(婆婆进了医院),让孩子习惯去察觉自己的思路。

平日多让子女练习以同理心看待事物,到兄弟姐妹间有争执,我们便可以立刻唤醒他们的同理心——妹妹把果汁倒在你身上,不是因为她顽皮,只是因为她看著电视,没注意桌子上的杯子。当然,这种看事情的方式,绝对不是制造借口的机会。不过分辨故意捣蛋还是不小心,这一点该不会难到家长,甚么时候该让兄弟姐妹互相体谅、甚么时候该由家长严肃正视问题,这些后台工夫就拜托你们了。

相关文章:奖励小朋友是好是坏?怎样避免令奖励变为宠坏孩子|Natalie Yim

+12

作者简介:

Natalie Yim 为资深英语教师及《童理心》会董,语言学毕业,掌握语言的微妙,后修读心理学,了解行为动机,故善于解读小孩的说话与举动,相信亲子关系是教养的基础:理解应比责备快,解决问题应比惩罚落力。

延伸阅读:【那些我爱过的人】马贯东演活亚氏保加症患者特征 社交差欠交流

家长可留意以下几项,去判断小朋友是否有机会是亚氏保加症患者,如持续一段时间的观察后仍有怀疑,便建议找专业人士做一个有系统的检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