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代表我城故事的消逝绝景 纪录散落街角的珍贵回忆|开卷乐
《香港知埞》作者陈杰运用他记者和摄影师的触觉,写下不少香港具特色的地方,并将这些地景分为“建筑”、“好绿”、“步道”、“空间与人”、“绝景”数个章节。上回提到陈杰在书中呈现了不少散落于城市角落关于人的故事,今回谈谈关于快将消逝的景。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香港知埞》- 非常熟悉却显得陌生
【延伸阅读:知埞中探索香港地方 用心倾听我城每个微细人情故事】
蒲公英式喷水池
“在香港常会感受到不是味儿:一度非常熟悉的地方,隔一阵子再访,地方明明健在,可是重要的东西已经消失,因而显得陌生。”“绝景”的其中一篇〈被风吹散的优雅〉如是道。香港动植物公园曾经有一个仿似蒲公英的喷水池,竖起的主干呈球状,绽开的分支是细小的花洒头,喷水时会随风向改变,日光折射出彩虹,简单的设计变化多端。这些设计在香港五六十年代随处可见。然而随著喷水池陆续清拆或是更换设计,“蒲公英”也慢慢消失,现时最完整的一组坐落在沙田沥源邨。虽然仍未绝迹,但城市转变之快,这些动人的“蒲公英”,相估也即将随风消散。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郑政恒、黄怡、冯杰主持,逢周六晚上9时30分至10时,港台第二台播出。
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传统招牌与石墙树
香港传统招牌所构成的城市风景,世界知名,不少国际电影、游戏也曾加入这些招牌作为元素,但如今却成为罕有的街景。陈杰在〈自己地景自己救〉提到,监管制度的改变,使大量伸出式招牌被列为僭建物。加上旧区重建及疫情打击,不少老店舖被迫搬迁、结业,“老店招牌如雪花坠落,传统街景较疫情更快清零”。
陈杰访问了保育招牌的建筑师,他们不愿单纯旁观和记录招牌的消失,而是主动研究现行建筑条例,为老店提供义务咨询,从而达到招牌原址保育。
香港开埠初年,开山辟路,削去斜坡,再砌起花岗岩护土。不知天高地厚的榕树种子,或随风,或随雨,终于流浪到这小小裂缝里,在这一方净土之中,安身立命。在石墙的狭缝中求存的它们,展现强大的生命力,茁壮长大,成为陪伴港岛居民成长的石墙树。只是这狭小的生存空间,终究非桃源乐土,近年不少见证香港历史发展的石墙树始终难逃一劫。陈杰在书中记述,2021年时任中西区区议员与路政署商讨拯救石墙树的可能性,从德国订购专门固定树身用的绳,踏出救树的重要一步。石墙树最终何去何从,终难定夺,然而陈杰的记述令读者体会到,一块招牌、一幅石墙、一棵古树,都是城市风景和历史文化的拼图,有一群人在时代的洪流中负隅顽抗,为保留香港的每块拼图而奋斗。
不过,总有事物被时代巨轮辗碎。五十年代的中环街坊会以“卅间”称呼上环半山一带,相传是香港开埠初期香港岛沿岸有三十间房子,专门在晚上点灯为船家引航,后来由一条街发展成一个社区,留下过不少岁月痕迹。可惜原属卅间范围的唐楼,除了因电影《岁月神偷》剔出重建范围的永利街及必列者士街街市外,其余的不是已被清拆就是等候重建。陈杰在〈消失的地名卅间〉中言:“建筑是城市外衣,一石一柱一砖一瓦,都是拼图。随随便便脱掉外衣,街道苍白,凭甚么去说旧城故事?”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开卷乐其他文章:知埞中探索香港地方 用心倾听我城每个微细人情故事】
【开卷乐其他文章:笔迹分析了解他人性格有助职场关系 划一条线已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