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语原汁原味呈现香港文学 藏在饮江诗后的私密故事|开卷乐

撰文: 开卷乐
出版:更新:

每一首诗背后也有一个故事,翻译成为另一种语言后,又有更多的故事发生。谢晓虹和James Shea翻译饮江诗集《搬石:饮江诗选》(《Moving a Stone: Bilingual in Chinese and English》) 时可谓心思处处,也让香港文学及文化更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英语世界。由于翻译需要涉及谨慎的研究和资料搜寻,即使是中文读者,在诗集后的译者笔记里头,也可能找到只读中文原文未必发现到的背景故事,非常有趣。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藏于诗背后的私密故事──中英双语诗集《搬石:饮江诗选》

图:(左起)《开卷乐》节目主持黄怡、饮江、谢晓虹、主持冯杰。(图片由香港电台提供)

饮江叔叔与“小炒王”

《搬石:饮江诗选》的封面也是另一个故事。封面的画作是香港画家杨东龙的作品“小炒王”,画中以拼贴方式透视大排档的不同空间:有备用的食材,有蹲下来休息的厨师,还有躺在帆布床的帮工。这种关于生活和劳动的片段,与饮江诗的题材十分配合。原来杨东龙也非常喜欢饮江的诗,谢晓虹形容,虽然他们一个作画,一个写诗,但二人的风格有相似之处。杨东龙笔下常以梦幻角度去看现实世界,例如熟食中心是贴地的生活实景,但画家用十分佻皮的空间排列和色彩去呈现,与饮江的诗相映成趣。这个“封面故事”背后,原来藏有一个故事:饮江回想起自己十二、十三岁的少年时期,曾在大牌档当过打杂!饮江说,以前自己在工作不忙时,也会像封面人物一样,会找地方“摊抖”。饮江非常喜欢封面画得如此写实贴地,让他觉得非常有趣。

中英双语诗集《搬石:饮江诗选》书封(图片由香港电台提供)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郑政恒、黄怡、冯杰主持,逢周六晚上9时30分至10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咸鱼店与新填地

饮江的诗十分“本土”,要将本土味浓厚、文字玩味又重的诗句译成英文,既要传神,又要保留当中趣味,实在不易。例如在〈咸鱼店(十四行)〉一诗:“吊在那里很久了那咸鱼/上工头一天我用叉/把它挂起来我便想/这咸鱼肉质彬彬的/任谁都会拣去它吧/但它一天天吊在那里直挺挺的/一丁点儿盐也没见掉下来/今天该有人拣去它了/每天早上看著它每天我都这样想/我每天都这样想这样想/渐渐变成了我每天的希望直到/今天老板过来跟我说/你呆头呆脑像条咸鱼似的/明天不用上工了。” 咸鱼在香港文化中有语带相关的意思,既指用来吃的盐腌鱼干,也指死了的人。饮江就用本来形容斯文人的“文质彬彬”换成“肉质彬彬”去形容咸鱼,然后再在诗尾呼应这个玩笑,让人叫绝。但要怎样译成英文呢?译者就将“这咸鱼肉质彬彬的/任谁都会拣去它吧”这句译成“this salted fish is so handsome/ surely someone is going to pick it”,以handsome去形容salted fish,保留了拟人化的玩笑,趣味盎然。但是单是翻译实在难以完全诠释诗中趣味,于是在书尾的〈译者笔记〉中,用英文解释清楚“肉质彬彬”这中文字的用法和意思,实在是用心良苦。

中式咸鱼(资料图片)

谢晓虹认为,以翻译推广香港文学很重要,因为文学可以让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一个地方:“我觉得香港文学很特别,虽然是用中文,但和台湾、马华和中国内地的中文也很不同,香港的中文有发展出自己的特点,所以希望有多些翻译让人知道香港有这么多有趣、这么好的作品。”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延伸阅读:一场翻译游戏衍生双语香港诗集 挑战表达口语书面语分别

【延伸阅读:公屋|得奖作家重现办馆人间烟火气 最贴地反映基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