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华语作家创作坊”——驻校就是生活和旅行之间的状态|开卷乐
香港浸会大学自2020年起创办“华语作家创作坊”,邀请不同地区的华语作家驻校,参与讲座、对谈及写作班等活动,促进华语文学交流。今年,创作坊于3月28日至4月28日期间举办第五届“华语驻校作家计划”及“香港驻校作家计划”,邀请到内地作家王占黑、马来西亚作家龚万辉和香港小说家谭剑驻校。他们除了参与作家对谈、个人讲座和主持写作班外,闲余时还会走出校园,体验香港这座城市。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香港浸会大学“华语作家创作坊”──驻校就是生活和旅行之间的状态
《正常接触》: 无常中的日常
王占黑,2018年凭小说集《空响砲》获得首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2022年,她再凭《韦驮天》获第七届华语青年作家奖中篇小说奖。王占黑擅于运用吴语方言、成熟文风和白描手法,而故事内容大多关注城市劳动阶层的生活。
2024年王占黑出版小说集《正常接触》,收录2020至2022年创作的六篇中短篇小说,描写新冠疫情下的众生相。王占黑指自己没有在作品中写大历史,反而以个人角度切入,写大时代下的生活细节。例如书中的篇章<清水,又见清水>,描写一位渴望前往观看2020年冬季奥运的上海中年女性,但旅程却因疫情而无疾而终。故事写主角幻想在没有疫情的平行时空下,生活会如何不一样。
在城市漫游中寻找乐趣
被问及在香港驻校期间的日常生活,王占黑提到没有工作便会出门闲逛,通常没有具体清晰的计划,“基本就是坐公共交通,到没去过或听过的地名便下车,随意蹓跶,看看这边的人住的房子、过的马路,吃的东西和整个社区的氛围......不知不觉地会逛很多。”她笑言与香港读者见面时,不少书迷会关心自己在香港的衣食住行,也会推介美食与香港特色街道。
王占黑也听广东歌,甚至去了歌词中提到的香港街道;她又会到访各区的公共屋邨,观察周边设施和路边商舖。王占黑亦特别留意到星期日外地佣工的聚会,是很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予人一种放松的感觉,跟平日的香港很不一样,“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想认识这个城市的现在和过去。驻留与旅行的分别是......旅游通常只去地标景点、博物馆,了解一些已经成为共识的历史;如果驻留一段时间,就有更多时间和机会体验多元化的生活,了解城市的层次会不一样。”
《人工少女》: 来自现实生活的虚构情节
另一名驻校作家龚万辉亦屡获殊荣,包括台湾联合报文学奖、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和马来西亚优秀青年作家奖等。2022年,龚万辉出版第一本长篇小说《人工少女》,写父亲带自己的人工女儿到处寻找已经消失的地点、记忆的过程。故事看似天马行空,但当中不少情节是来自作者自身经验和回忆,并回应疫情的情景。他分享小说的构思:“多年前与太太计划生小孩,整个过程充满挫折,虽然失败告终,却催生小说里塑造人工少女的形象。”
作家身份以外,龚万辉也是一名画家,闲余时会到访各种小说中描绘的香港风景,像是西西笔下的土瓜湾、美丽大厦等,他指现实的场景虽然与想像的不一样,但“验证”的过程十分有趣。龚万辉又到访过九龙城寨公园,他指城寨消失了,但是个充满魔幻和故事地方,而文本、电影均留下城寨已消失地方但曾经存在过的模样,而这也是创作最有趣的地方。
2016年龚万辉曾参加过浸大的写作坊。今次在香港驻留一个月,让他可以放慢步调,细味这座城市的风景。与读者交流期间,龚万辉发现香港与马来西亚两地读者对作品的共鸣不同,“马来西亚读者对老街区和城市变迁比较有共鸣,香港和台湾则对次文化、漫画、电玩、动画等这些同代人经历过的回忆更有共鸣。”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