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暴君形象是抹黑?考古发现揭被妖魔化 皇陵修建或不到十年
百余年前,日本人足立喜六曾在西安踏访史迹,并著成《长安史迹研究》,他在书中写到,自己走至骊山附近,看到了一个“形状略若弧形之山麓野地,宛如火山性质的山岳……山陵的坡度很缓,骑着马也能直达其顶。陵上丛生茅萱,但没有一棵树”,这个巨大的坟丘就是秦始皇陵。(以下内容节录自《文明的密码——跟着考古小学家穿越中国历史》。)
文: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等著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5公里外的骊山北麓。一般认为,秦始皇陵的修建花费了近40年,而项羽入关中后,便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大规模破坏,地面建筑毁于一旦;后来,尽管西汉政权下令保护秦始皇陵,但仍未得妥善照顾。《汉书·楚元王传》曾记载秦始皇陵失火之事,牧羊人丢了羊,以为羊误入了秦始皇陵墓的地洞,所以“持火照求羊”,遂使“失火烧其臧椁”,这场大火延续了九十日都不灭。在往后的历史中,秦始皇陵一直未能免于大规模盗掘的悲剧,直到新中国成立。
对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我在秦始皇陵做过十年的考古队长。这些年,通过对秦始皇陵地上地下的文物进行大面积勘探和局部发掘,我们获得了对秦始皇、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园乃至于对秦文化的一些新认识。这些新认识与我们从《战国策》《史记》、《汉书》等文献中得到的对秦、秦始皇、秦代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从某种程度上,这些不同改变了我们对历史进程的看法。
自私贪鄙残暴 连外表声线也“暴君”过人 点图看看古书如何形容秦始皇▼▼▼
被妖魔化的秦始皇
秦始皇的形象从古到今没有太大变化。《战国策》一类的文献都在讲,秦始皇是私生子,长相冷峻凶残,声音沙哑,性格暴戾。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的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
虽然统一了中国,但秦帝国历二世就灭亡了。西汉初年,人们对秦始皇的生平事迹有了新的加工,增加了一些细节,比如晚年大兴土木,求仙寻访长生之道,疏远臣僚,等等,塑造出一个反复无常的暴君形象。这一形象也伴随着文献代代相传,至今仍印刻在人们脑海中。
两千多年来,秦始皇已经不是一个独立个体的概念,而成为一种文化概念。历朝历代,但凡有人要对皇帝谏言献策,一定会拉出秦始皇说事,他修长城、筑阿房宫、修秦始皇陵、通驰道、征匈奴、开发五岭,都是被诟病的具体案例。嬴政13岁继位为秦王,39岁统一中国,50岁去世,这些劳民伤财之事,其实大都是在他临死前五年做的。
伴随着秦始皇的暴君形象深入人心,人们或许认定秦也是一个暴政的时代—严刑峻法,监狱遍地,人们动辄受刑。然而,通过考古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却发现,西汉前期到中期的法律,其实比秦法更全面、更完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秦法更严厉。
延伸阅读|陕西发现秦始皇政务大殿遗址 “荆轲刺秦王”或发生在此▼▼▼
“末代之王”现象
1974年发掘出土的兵马俑,似乎印证了我们长期以来对秦的认识——一个全民皆兵、崇尚武力的时代,也是一位暴君的功业。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想是值得商榷的。西汉初年对秦始皇的评价必然含有成见。如果仔细看历朝各代的“末代之王”,从夏桀、商纣王、周幽王、秦二世、王莽乃至于隋炀帝等,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大多数是暴虐无道、不信功臣、亲小人远君子、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严刑峻法,最后导致国家灭亡。
真实的史实,现在已很难得知,但从政治策略的角度看,朝代更迭之初,新王朝需要强调自己统治的合理性与正统性,为此就要进行一定的政治宣传,这种“末代之王”现象就是为此而进行的“抹黑”。秦始皇、秦二世的暴君形象是西汉初年人为塑造的,隋炀帝的形象则是唐太宗塑造的。
秦始皇陵的修建或不到十年
根据《史记》的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意思是秦始皇13岁当上秦王就开始修建他的陵墓,他即位37年去世,下葬后又修建了两年多的时间,如此一算,秦始皇陵前后修建的时间将近40年。但现在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却发现,修建秦始皇陵或许是一个短期行为。
延伸阅读|拍摄兵马俑23年 为他们制作身份证 以相机守护中国历史的男人▼▼▼
从位处西陲的秦国到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帝国,秦始皇所能调动的资源以及技术条件都有了本质上的提升。从我们现在看到的考古现象—陵园内外陪葬坑的建造方式,陶俑的制作方式、彩绘方式,尤其是戳记以及其他的文字性记录,都表明秦始皇陵的修建是一个短期行为,是秦统一中国、建立帝国之后的产物。
我们在秦始皇帝陵园内发现了一个修陵人的墓地。墓地的石鼓上盖有刻着文字的瓦,上写修陵人的姓名、籍贯。从籍贯来看,这些修陵人除了秦本地人外,还有来自今天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的人。
而山东半岛的齐国是在统一那一年,也就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才被灭掉的,只有统一之后,五湖四海的工匠才会来修建秦始皇陵。此外,秦始皇帝陵园还发现了瓦上的戳记,戳记显示的官府机构名称也是帝国时期的,而不是秦国时期的。
另外,一本名叫《汉旧仪》的古籍记载,李斯以丞相的身份负责建造陵墓。在建造过程中,向下挖的时候挖不动了,于是他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说“旁行三百丈乃至”。那么,整个秦始皇帝陵的主体工程,包括陵墓本体、陪葬坑、陵园以及地面建筑,都可能是李斯当丞相之后的作为。
秦始皇的兵马俑同为秦朝的象征之一,按图放大细看其中的兵马俑外貌▼▼▼
然而李斯当丞相的时间其实非常晚,在刚刚统一时,他是廷尉,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朝廷讨论到底采取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时候,李斯的身份还是廷尉。到了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李斯才成为丞相,而秦始皇三年后就去世了。
如果将李斯做丞相的时间,和他负责修建秦始皇陵工程的时间衔接起来,到秦始皇去世时,陵墓修建的时间还不到五年。那么司马迁所说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又是依据了甚么呢?其实,这段话是说给汉武帝听的。在两汉的多位皇帝中,从继位一开始就修建陵墓的大概只有两个,汉武帝是其中最著名的。他当了54年的皇帝,而他的陵墓修了53年。
司马迁借批评秦始皇来向汉武帝谏言,这种“影射史学”,在中国历史中比比皆是。比如后来杜牧的《阿房宫赋》,也是用秦始皇修阿房宫来劝谏当时的唐敬宗李湛。
真实的秦始皇
按照《史记》的说法,秦二世胡亥是通过宫廷政变上位的,他的继位是不合法的。但是新发现《赵正书》竹简所记载的内容却认为,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认可的继承人。那为甚么秦二世的形象也是负面的呢?这也可以理解,汉朝需要彻底否定秦始皇和秦二世,使秦朝的延续丧失合法性。所以历史上秦始皇、秦二世的形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他们的真实状况,而考古的发现却能帮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些历史人物。
真实的秦始皇是甚么样的人?通过对秦始皇陵的考古以及对相关文献的理解,可以做出判断—秦始皇是一个特别勤政的人。《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秦始皇在工作的时候,每天要读一担的资料,即一担各地向他呈写的报告,不读完就不睡觉。一担竹简重120斤,也就是60公斤。有历史学家计算过,按照正常的书写规范格式,120斤竹简大概有20万字。而这仅仅是他每天的阅读量,他还要对这些奏章进行思考研究,从而做出决策并批示回复。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对天下进行了五次巡幸,并死在了最后一次巡幸的途中。第一次是向西北行,剩下的四次都是向东南行。历史上对秦始皇的东巡有很多负面评价,认为这是劳民伤财的行为。实际上,秦始皇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于地方—尤其是东南地区—的统治,秦始皇在泰山封禅,目的也是如此。东巡和封禅,都是他为了巩固帝国统治而做出的努力。
所以在我看来,秦始皇一生中的失误决策都发生在晚年的五年时间,那些超大型的工程几乎将帝国所有的青壮年都用于非日常生产性的活动中。30万人修长城,就需要大概四五倍的人从中原向北方地区运转粮草,部分弱劳动力也要用到非生产性的活动中。秦帝国当年的人口约2000万,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人都在建设这些大型土木工程,可想而知,当时的经济生产必然会濒临崩溃。
但不可否认,秦始皇是一个有作为、非常勤政的皇帝,他制定的各方面政策制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程,影响了中国社会2000多年的发展。
延伸阅读|河南三门峡市发现秦汉至明清时期大型古墓群 出土文物逾2千件▼▼▼
延伸阅读|中国寻回68件横跨春秋战国至清代文物 因盗掘走私流失英国25年▼▼▼
书名:文明的密码——跟着考古小学家穿越中国历史
作者: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等著
【本文获“中和出版”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