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贝聿铭】江南世家子美国建筑师:难忘中国 最爱苏州博物馆
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在美国曼哈顿家中辞世。环顾贝聿铭的生命历程,虽然大都在美国度过,亦是美国公民,但贝聿铭此前接受香港凤凰卫视《筑梦天下》访问时提到,“虽然我在美国住了60几年了,但我还是中国人,我的看法还是中国的看法,当然美国新的东西我也了解,所以这两方面有矛盾、冲突吗?我觉得没有。”正因为流著东方血统,加上西方经历的贝聿铭,亦善用其优势,开创属于他一代的建筑传奇。
富十五代──狮子林长大的贝聿铭
在中国,有句俗语:“富不过三代!”并有一代创,二代守,三代耗,四代败的说法。
但第十五代的贝聿铭,及其家族却打破了这民俗说法,此时依旧显赫。据《贝聿铭传》的书本提到,贝氏家族在元朝末年,从北方迁到苏州,后靠著卖药起家;在清代乾隆时期,贝氏已经成为苏州有名的望族,是苏州四个富贵人家之一(其他三家为戈、毛、毕)。
到了贝氏第十三代孙──以贝哉安、贝润生为首的家族,前者从事金融业成就非凡;而贝润生则被称为颜料大王,在1917年购入苏州狮子林,耗费七年时间,将园林修复整建完成。
而前面所提及的金融巨擘──贝哉安,即为贝聿铭的祖父,曾参与创办上海银行,亦开设了中国第一家新型旅行社,即中国旅行社。
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贻子承父业,最高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同时还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而贝聿铭母亲更是出自书香世家,生母是清朝最后一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代的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兼高等教育司长)的女儿庄莲君、继母则是曾迷倒张学良的“江南名媛”蒋士云。
出生广州的贝聿铭,在10岁时,便随父亲到上海,寒暑假则在苏州的狮子林度过。
在上海和苏州,贝聿铭接触大量的西方建筑和东方园林,虽然他在1935年赴美读书,但他的作品中常常有东方的哲理,例如苏州博物馆的园林、台中东海路思义教堂的黄砖瓦,以及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中也在设计中隐含风水的概念,例如让水从大楼两边流下来,贝聿铭曾解释,“鱼池的设计是水流下来就是财源,汇聚到养鱼的池子,就是聚财的意思。”
这栋饭店,让他痛一辈子
北京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第一个作品;在当时,也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外籍”建筑师在中国进行的首个作品。
不过,一边是亟欲追求现代化、展现国富民强的中国;另一边,则是设计兼顾专业与城市美感的贝聿铭,让双方合作过程中,发生不少摩擦。
1979年,贝聿铭开始动手设计时,便与当地官员产生歧见。当时北京政府希望贝聿铭在故宫附近设计一栋高达20、30层的酒店,但贝聿铭却认为故宫旁不应有高楼。
最终,贝聿铭选择在北京郊外建筑一座低层的酒店,即为香山饭店。然而,在施工过程,工作人员竟未照贝聿铭的蓝图作业。对此,贝聿铭亦曾表示,“由于各方面等原因,香山饭店的施工工艺、质量并不是很满意”。
此外,香山饭店落成后,外界质疑贝聿铭在兴建过程中,砍伐不少百棵百年古树,对香山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也有论者认为,香山饭店的选址太过偏僻等问题。换言之,香山饭店本可成中国与贝聿铭的骄傲,却成为他心中的痛。
但这些喧闹已不重要了,贝聿铭之所以被称为“文化缝隙中优雅的摆渡者”,在于他设计的建筑,不止实用意义,还能做出生活价值的贡献。
“香山饭店”对于当时中国来说,已是一件创“新”又创“心”。香山饭店不仅标志著中国迎头转向改革开放的新气象,更留给中国建筑界的一个新思路,即在古典城市与新颖建筑的拿捏之中,将东方生活哲学与西方现代主义作出最妥适的融合。
我真的很关心这座博物馆;因为我为她倾注了太多爱和精力。
2006年,89岁的贝聿铭完成他在中国最后的作品──苏州博物馆。有趣的是,苏州博物馆与他自幼玩耍的狮子林只有几步之遥。
苏州,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也因此,对建筑师贝聿铭来说,自小浸淫在苏州园林古典雅韵的建筑长大,并能回到故里贡献一己专长,无疑是一份荣耀。
年事已高,仍投注大量心力的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建成以后,他感动的称,“苏州博物馆如同他的小女儿一般”,也成为他最爱的作品之一。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是现代几何,“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塑造出独特的山水景观,贝聿铭将博物馆置于院落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他也特别将苏州博物馆盖得较低矮,而与旁边的其他建筑群相比不显突兀,并将中国传统坡顶的飞簷化为新的几何效果,是中式园林和几何图案、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
而贝聿铭逝世后,苏州博物馆亦在微信公众号、微博上哀悼贝聿铭的逝世,写道 “这座凝聚贝聿铭先生生命之光的苏州博物馆将永远铭记和怀念,愿贝老于天堂永安。”悼念贝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