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幻术】挑战政治禁忌 为台湾戏剧开一扇窗(下)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2019年5月3日,首部用台湾政治人物“真实”姓名做成权谋悬疑的电影──《幻术》,在台上映了!《幻术》不仅将李登辉、陈水扁、吕秀莲、宋楚瑜、连战等与“319枪击案”相关的政治人物全部重现大萤幕,甚至连马英九和蔡英文都有出现在片中,让阅听大众透过电影,了解这些人在选举期间的利益纠葛。不过许多人以为,台湾社会风气开放的氛围下,这类政治题材作品应该是“很多”,然而其实在上一篇就曾提及,台湾朝野社会步入民主30年了,但涉及敏感政治的电影、电视却寥寥可数,甚至在香港影视作品才能看到台湾政治,为什么?

【快评.幻术】挑战政治禁忌 台湾电影新尝试(上)

《幻术》电影海报。(费思兔文化娱乐)

“自我审查”,或称“人人心理都有个小警总”,源自台湾戒严时代,政府为进行言论管制与高压统治,由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对发出反政府言论的人执行抓补、审问,从判决到执法期间往往“侦查不公开”。而那般肃杀气氛,使台湾社会渐渐地习惯,并弥漫著一种“幻术”结界,让民众不敢畅所欲言。

“幻术”电影主角们。(费思兔文化娱乐)

打破“幻术”的电影

从这点看来,有“快餐王”之称、也是《幻术》出品人的苏敬轼,无疑是相当“霸气”,他多次公开表示:“哪有甚么压力!都是自己吓自己!”苏敬轼也说过:“台湾的民主与言论自由得来不易,应该好好珍惜。”

确实,2019年的台湾,无论是社会风气还是政治氛围,都比1989年开放了不知多少。而比起台湾电影刚刚有所复苏的2009年──“当年台湾电影最高票房是《听说》的2800万新台币(约合708万港元)”──电影市场也有更多的信心。

无论如何,对于现在仍在世、还在政坛中活动的人物,不使用化名甚至是间接影射的手法,的确是相当大胆的尝试,可以说是台湾电影史上的创举,而光是在这一点上,对台湾电影已经有所意义。

堪称惊艳,但非完美无缺
网民评论
为年轻族群介绍“319枪击”的背景,使电影聚焦太多故事在主角背景。(联合报)

“踏出台湾电影实验性的一步”,这是《幻术》电影官方Facebook上,对自身的期许。

《幻术》的发想或许充满野心,不过在制作上却显得有些保守──叙事相当单一而直线,基本上就是把所有编导的想法直接呈现给观众,简单的略显粗暴。

这可能与导演符昌锋手法有关,他已20多年未曾执导商业长片,并没有放入太多的特别表现的叙事,只能专注将故事从头说到尾。另一方面,为电影观众著想(呈现给对于“319枪击案”没有太多记忆的年轻一代),使得相当多篇幅被放在片中主角的背景故事上。

台湾有评论表示,“(《幻术》)能够扩展对于无暇关心政治的普通民众的思考视野”,不过反过来说,对于政治已有一定的参与能量,并发展出自我论述的观众来说,《幻术》也许没有办法给予太多的惊喜。

但是,片商依然能说,《幻术》是台湾电影的实验一步。实验的本质,终究是探索,一切成果,本就难以保证正确或是成功的路径因此产生。但勇于踏出,勇于实验,就值得了。

图为陈水扁对外展出被子弹划伤的肚子。(联合报)

台湾政治戏剧的展望

《幻术》上映首周,尽管强碰《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周末票房仍冲破百万新台币门槛,达到了第四名。

其实,2019年不只有《幻术》上映,以1990年代国际局势动荡下的台湾为背景的政治戏剧《国际桥牌社》也在拍摄中,对于已经沉寂许久的台湾政治类影剧而言,确是值得期待的一年。

本来,台湾社会对于政治的关注度极高,但是从过去到现在,这样的能量多被政治评论所吸纳:1990年代,台湾民间电台影响力甚高;2000年后,电视政治评论节目兴起,催生出许多政治类型的名嘴在各大平台活跃。

一时兴起,加上制作成本低,又有极佳收视,台湾传媒一窝蜂转做政治评论节目,结果却在民间形成了这样的印象︰

“速食文化”=“垃圾食物”

过去,台湾许多以化名来模仿政治人物、讽刺时政的节目,一度是台湾电视黄金时段的热门档,现在几乎消失殆尽。那般追求时效、速评、或是纯粹恶搞的节目都已慢慢无法满足观众的胃口,不是收掉,就是转型。因为,人们总不会每天都吃“垃圾食物”。

现在,《幻术》的出现,《国际桥牌社》接著而来,这类高投入、长时间,带著严肃面貌的剧情,认真制作的作品,相信可以在台湾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