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大象席地而坐】最叛逆的反抗 是到满洲里看大象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大象席地而坐》(下称“大”)是内地青年导演胡波,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的电影。“大”片曾获第55届金马奖6项提名,包括最佳剧情长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新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及最佳原创电影音乐。不过,导演胡波早在2017年10月12日自杀身亡,使得这部充满对底层社会的观察与情感的长片,成为胡波的遗作。但同时,也留下许多世人对于影片的疑问。

观赏“大象席地而坐”后,就能深深明白为何大象会席地而坐。(截取网络)

事实上,早在2018年11月16日,台湾金马奖颁发前夕,《大象席地而坐》已先获金马观众票选奖。

不过认真来说,这是一部打从开始就不打算让观众好过的电影,“从头到尾,仿佛被无形的东西给压著,很窒息,但很享受电影带来的思索”。整部片的色调冷冽灰暗,手持摄影紧紧贴著片中人物的后脑杓,逼著观众直抵角色的内心深处,跟著四位彷佛遭世界背弃的角色,一同度过毫无希望的一天。

导演以纪录片式的深描笔法,让观众近距离看著每个角色碰上的各种不幸,但片中的角色似乎从来没为自己做过任何反抗,只是因为身份所逼,才不得不做点事情。

街头混混“于城”去寻找“韦布”,只因为倒地昏迷的于帅刚好是他弟弟;

韦布为帮朋友出气时不慎让于帅跌落阶梯,不愿解释只得逃离家乡;

“王金”则是因为自己的狗被咬死,而去找狗主人理论,却也不为求取赔偿;

“黄玲”在与老师约会的影片曝光之后,竟遭毫无责任感的老师驱离。

四个角色在电影的前半部份,如同片中关于大象的神秘传言:

在满洲里的动物园里有一头大象,他就只是坐著,人们用叉子扔他他不予理会,人们扔给他食物他不知理睬。他就只是坐著,除此以外什么都不做
《大象席地而坐》是导演胡波遗作。(网上图片)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角色不再对于各种遭遇逆来顺受,而像是终于站起来的大象,以最有力也最叛逆的方式进行反抗。

于城在逮到韦布后却放走了他;韦布捡到毽子时,不愿还给老人并恶声咒骂;王金偷偷到学校接走孙女后,带她到前往满洲里的巴士站;黄玲则是拿起球棍狠狠敲昏老师与师母,而除了于城因为中枪无法移动之外;

四个角色,他们的共通点都是准备去看那头坐著的大象。

而在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抵达满洲里的深夜,传言中只是坐著,什么都不做的大象,就像是要回应这几个仍然勇敢反抗的角色,而发出最用力的嘶鸣声,而主角们同时回头一望,成就了一场生猛有力的电影结尾。

文艺与商业的抵触:导演之死
导演胡波曾在小说过,“没有一帧画面属于我,我也无法保护它。”

《大象席地而坐》主要以长镜头与人物特写镜头拍摄,因此整部片几乎不存在剪接点。

根据大陆媒体报道,胡波在开拍前就已决定以长镜头拍摄全片,拍摄过程虽然相对费力,当剪接阶段则较容易,只需将每个镜头依序排列后即可完成。

但在制片方看了胡波原本4小时的影片后,要求他剪至2小时,但胡波最后仅剪掉了10分钟,即为此次金马影展放映的版本。

若依照目前版本的电影看来,人物关系与角色内心的刻划相比之下较为薄弱,因此若真要缩短片长,势必得删掉其中一到两条人物线,才能让整部片低沈的情绪维持一致,否则将只会是一部角色服务情节的通俗戏剧,但这对于从剧本写作阶段就已决定全片样貌的胡波而言,自然不会是个容易的选项。

《大象席地而坐》改编自胡波自己撰写的小说,但画面呈现的太详实,不禁疑问真的是中国社会的普遍心声?图为胡波的母亲(左)前往参加金马奖颁奖仪式。(联合报)

根据陆媒报道,胡波其实曾经剪出一个2小时版本交给制片方,但在得知台湾剪接大师廖庆松对于4小时版本表示赞许之后,胡波觉得自己原本的想法得到支持,便多次要求取回先前交给制片方的2小时版本,却始终遭到拒绝。关于导演胡波后来走上绝路,丧失对于自己作品的决定权是其中的说法之一。

可惜胡波已经不会知道在他离世一年后,两岸三地的电影大师侯孝贤是如何赞许这部片,对于金马奖得奖与否,或许才气逼人的胡波导演已经借由电影中的韦布之口回应:“拿奖有什么用,任何人花时间浪费在这件事上都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