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个泥人“回家”守护马屎埔村?艺术壁画令士多伯伯开金口

撰文: 林绮琪
出版:更新:

对城市人而言,土地或许只能长出摩天大厦,和节节攀升的楼价;在乡村里,却能孕育出人和植物的生命,甚至连结起土地上的人。
2014年底,在那个令人无力的伞后时期,要人关注新界东北发展、城乡共生等概念,是难上加难。YMCArts、一班陶艺人与年青人们,兴起利用马屎埔村泥土创作艺术的念头,透过邀请城乡的人制作泥土,呈现210个不同姿态的泥土人,正正反映出创作者对守护土地的态度和感受。
泥人们在过去两年巡回过港九后,在马屎埔村收地风波愈演愈烈的今年春天,回归新界的村家作永久展览,守护小村落。
摄影:林绮琪

210个泥人现时在马屎埔村内永久展出,策划人Sandy说,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到村内散步,加强村内外的连结。(林绮琪摄)

发掘可作陶泥的泥土  搓揉间重新关注土地

关于土地,陶艺创作人Rebeka认为,在支持与反对发展之间,可以说的其实还有很多,例如土地与人的关系:“我哋每个人对于土地、对于呢个地方都应该有一个连系。”尤其在2014年底,那个令人感到无力的伞后时代,要令人重新关注土地、新界东北发展、城乡共生等概念,比从前更困难。

从事陶艺创作的她,想到让人从挖掘,到接触、搓揉泥土之间,从亲身的感受去重新认识人们脚下那片土地;再用本地村落的泥土,说村的故事。于是在2014年12月到15年3月间,Rebeka、另一陶艺人Ida、YMCArts及一班年青人,在马屎埔村举行了数个泥人工作坊。部分人会由在村内物色合适土地开始参与,发掘可用作陶泥的泥土,再一同挖掘、晒干、剁碎、混合化学物、搓成一个个陶泥球,再让210名参加者制作自己的泥人。

Becky(右)数年前说,希望有更多人知道马屎埔,这几年来,YMCArts、Rebeka(左)和一众有心人在村内筹办了音乐会、画壁画等,到现时的泥人制作活动,用轻松的方式让人了解村的故事。(林绮琪摄)

泥土人  反映参加者喜欢温和方式护村

参加者,除了部分马屎埔村村民外,有的对新界东北发展熟悉,也有只有基本概念的,有的则是纯粹来参加一个亲子活动。Rebeka说,她们在制作开始前,会问参加者:你们在城乡共生这一议题面前,会有着怎样的姿态?Rebeka问题很玄,她目的是引导参加者如何透过泥土人,呈现对城乡共生的看法。是守护神,还是什么?

参加者的泥人造型很多样化,Rebeka说,有些创作者让她出乎意料。如古洞村民高大姐将泥球制成了她与子孙们一家五口,在工作坊上的她很开朗、温和,5个小泥人的表情却是十分生气,更拿着“还我家园”四个大字抗议。

也有参加者制作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如叮当,或是动物等。但大部分泥人的共通点,就是大多都拿着农作物微笑着,一脸平和。 Rebeka认为,这显示了大部分参加者都想以温和的方式,为马屎埔村打气,让村民感到有爱。

古洞村民高大姐制作的泥人除了她自己,还有子孙等一家人。Rebeka说高大姐上工作坊时十分随和平静,掐出来的小泥人却全部有着生气的表情,还拿着“还我家园”的字句。(林绮琪摄)

连结村落与城市

除了泥人创作,事实上,自2010年起,YMCArts便在马屎埔村内筹办过不少计划,如音乐会、在村民的房子外画壁画、制作艺术装置等。YMCArts教育计划主管高级项目统筹主任陈文仪(Sandy)说,在2010年反高铁集会过后,她开始留意到不少新界村落正逐一消失。翌年她参加了马屎埔导赏团,认识了村民区晞旻(Becky),问对方可有帮忙的事,对方说:“想多啲人知道马屎埔。”往后6年至今,Sandy在村内外做的,都是为了贯彻Becky当初这句话。

大部分人的小泥人有着很平和的表情,Rebeka说,因为参加者心态大都希望可以给予这条村有爱。(林绮琪摄)

收地风波打了10年仗  艺术活动成功鼓励心灰村民

马屎埔村卷入收地风波已近10年,尤其是近年愈演愈烈的上门收地、无故失火等事件,村民彷如打着一场很漫长的仗,现时仍在村内居住的约有100户人。Becky坦言,部分村民难免会灰心,也未必人人积极参与活动。但村内多了形形式式的艺术装置,美化了村内环境;多了城市人进村,再将所知的传播开去,亦令小村落与城市连结起来,不再孤身上阵。

就如村内士多的张伯,早前有艺术家帮他在士多外画了壁画,吸引了更多人来拍照、观赏,张伯变得开朗了,话也比以前多。也有村民一直没怎么参与过活动,却是默默留意着这班年轻人的努力经营。一次有人向那位村民查问村内情况,竟听到他滔滔不绝向对方谈起村内过去的企划。

访问期间,村民黎先生(左)路过展览位置,看到Rebeka听过他所讲述的故事后,制作的他和太太的泥人(黄色屋子内的泥人),泥人抱着他们种植的鱼翅瓜,让他笑不拢嘴。(林绮琪摄)
过去几年间在村内举办的活动,是为了人们和土地重新连结。(资料图片)
各式的艺术活动,虽然部分老村民未必参与,但Becky说,他们其实有在留意,如士多门外画上了壁画后,士多主人张伯(右)亦较从前开朗、健谈了。(林绮琪摄)

城市人 vs 村民对家的想像

Ruby在4年起,亦持续参与不同的本地乡村艺术活动,用泥土说故事。自小住在高楼大厦的她,直言如在泥人创作活动中,她需挖泥至1.5米深、以取用合适黏度的泥土,过程让她与土地更接近,也扩阔了她对土地、对家的想像:“城市人讲‘家’,就系我哋住𠮶个单位;村民嘅‘家’,会包括埋佢成条村,同附近环境。”

就如去年在油街实现空间的“我爱我家”城乡共生探索展览中,除了泥人们外,展览中亦有村民及年青人用泥土造出他们的“家”。那时她与一名上水石湖新村村民聊天,发现对方觉得家门外那棵树、隔壁疑似鬼屋的荒废地、还有村内的人和物,都是她的“家”,都有深厚感情:“如果我屋企要搬的话,我都唔会有咁大感受。我落楼下都系惠康百佳之嘛,第二个社区都可以一样啦,最多要再熟悉搭车嘅嘢。”这亦令她重新思考自己与社区的连系。

210个参加者包括新界东北村民、城市人、家庭,以泥人表达他们在城乡共生议题上的姿态。(受访者提供图片)
Ruby说,城市与乡村生活的人,对“家”的想像很不同,就像她在接触石湖新村村民前,对于家,只想到自己的家居(图左为Ruby的作品);村民作品中的家,却是整条村内的一草一木。(受访者提供图片)

马屎埔“在地散步”

目的:为马屎埔村创造生气,让村外人在地了解村情
入村方法:于港铁粉岭站A2出口乘搭绿色专线小巴(52A/54A/56A),于绿悠轩下车,步行至马适路,见信箱即已到达村口。
马屎埔村导赏:马宝宝社区农场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mapopo.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