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站设计二】点解交通交汇处通常起喺建筑物下 又冇自然风?
全港约九成人乘搭公共交通工具通勤,当中约三成人乘搭巴士。然而,香港愈来愈多大型公共运输交汇处建于商场或住宅之下,半封闭式设计令乘客被高温及废气夹攻。一个舒适的候车环境,是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其中重要一环。香港的公共运输交汇处可有更好的设计吗?
为什么香港愈来愈多有盖公共运输交汇处?
截至2017年6月底,政府拥有合共60个有盖公共运输交汇处及149个露天公共运输交汇处。 虽然运房局回应指,公共运输交汇处以有盖或露天模式兴建,主要视乎个别地点的具体情况、发展及规划需要而定,但据资料显示,露天公共运输交汇处大多在公共屋邨,而地铁站附近的公共运输交汇处大多属有盖巴士总站。
从前的公共运输交汇处多数为独立露天建筑,但自90年年起,巴士站置底,商场和平台花园置中、住宅置最上,渐成一种大行其道的发展模式。中大地理及资源管理学系教授伍美琴说,香港土地资匮乏,而政府又通过地契规定发展商要兴建公共设施,导致愈来愈多公共运输交汇处建在建筑物下。虽然垂直结构似乎可以地尽其用。牺牲的,却是乘客。
梁振英今年初发表的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更可见连政府也带头打公共运输交汇处的地皮主意,有4个屋邨邻近的公共运输交汇处地皮均纳入房屋发展。不过,日后这些公共运输交汇处会搬迁,还是变成住宅楼下的巴士站,仍然是未知之数。
现时政府对巴士站的设计指引是否足够?环团:标准过时
理大前机械工程学系工程师卢觉强指,露天的巴士站如会“扯风”,空气质素会较好。而半封闭式公共运输交汇处多数缺乏自然通风走廊,站内会较局促和积聚废气,温度较高,需要靠机械抽风。
现时由环保署发出的《半封闭式公共交通交汇处的空气污染管制》专业守则(守则),订定这些交汇处内的空气质素指引、所需的设计及系统的操作和维修,以供相关专业人士参考。
不过,健康空气行动健康空气行动社区关系经理龙子维指:“这只是一个专业守则,并无法律效力。公共交通交汇处设计者并无义务必须要跟随其守则。事实上很多公共交通交汇处都是位于空气极不流通,近高速马路的地方。其次,有关守则内的标准十分过时,自1998年就没有更新,参考的是1987年生效的空气质素指标,当中二氧化氮的一小时平均值上限,居然是300微克/立方米,是现时香港空气质素指标的200微克/立方米的1.5倍。有关设计会令等候的乘客吸入不必要的高浓度二氧化氮,严重影响身体健康,而只是今年首半年,已有936名市民因空气污染而提前丧命。”
就有关守则标准过低问题,环保署回应指,一般而言,市民只会在公共交通交汇处作短暂停留。因此,守则内只为一些在短期接触下可能对健康构成影响的空气污染物订定空气质素指引。 环保署又指,会因应情况,联同相关部门按公共交通交汇处的运作情况检视守则内容。 不过,巴士站有不少清洁工和司机长期逗留,环保署的指引似乎没照顾他们。
巴士站内噪音高 环团批监管不足
除了空气质素,公共运输交汇处内亦有噪音问题。记者在蓝田站录得93.8分贝、在荃湾西录得94.2分贝、东涌站录得92.4度、九龙站录得91.7度。卢觉强指,公共运输交汇处内的机械抽风机运作时却会发出声响,加上半封闭式公共运输交汇处会困住噪音和产生回音,故噪音较严重。卢觉强建议,为这些抽风喉管围上玻璃棉,可减少噪音。
本报就环保署是否有就公共交通交汇处的噪音标准作指引,环保署回复,现时以管制噪音源头的方法来管制在半封闭式公共交通交汇处内的噪音,车辆要符合噪音标准才可登记。环保署指,这个管制车辆噪音的法例已纾缓在半封闭式公共交通交汇处内的噪音环境。
环保触觉义务总干事谭凯邦认为,这个管制并不足够,因为半封闭式公共交通交汇处内有回音,令声音散失有困难,加上旧车辆产生噪音较大,而环保署对此缺乏监管。他认为,新的公共交通交汇处应设计得更开扬,政府亦应安装些较安静的抽风设施。
如何从设计入手改善候车环境?
其实要等车时有遮阴,现时的半密封式巴士站并非唯一可能。青衣公共运输交汇处是一个颇好的示范,它属围边锯齿形的巴士站,中间是露天设计,但候车位置有盖,市民不用日晒雨淋。青衣居民孙小姐就说:“这个站比较通风,算是去过最好的巴士站。等车也不会流汗。”不过,港铁现时在巴士站上兴建青衣城二期,日后青衣公共运输交汇处的候车环境如何,仍是未知之数。
传统的平行式巴士站设计,市民需要在巴士车坑之间过路,候车时也要前后被巴士夹在中间,自然较焗促,也会被废气包围。规划署亦鼓励,在规划日后的公共运输交汇处时,应尽可能采用锯齿状设计。由于锯齿形巴士站需要较大地皮(至少阔60米),有些新落成的巴士站仍然用平行式设计,例如北角渡轮码头公共运输交汇处。
龙子维认为,露天设计的巴士站通风会较好,但整体设计都要通风及与主要干道有一定的距离,才能保持空气流通。虽然有人可能会质疑这种设计会占用较多空间,但他认为那只是还路于民:“假如公共交通交汇处的设计有所改善,或者可以吸引更多市民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关键在于,车站的设计如何做到反映︰‘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就如波哥大的高速巴士干道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