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啹喀的后裔2】啹喀爸爸的退休生活 任家教会长、办跑山慈善赛

撰文: 曾雪雯
出版:更新:

尼泊尔雇佣兵(俗称“啹喀兵”)曾是港人眼中骁勇善战的象征。56岁的Khimding Ratna(下称:Khim)曾是传奇之一。当年,这位17岁尼泊尔少年只身离开喜玛拉雅山下小镇,在香港山野间成为一个啹喀将士。当港英旗换上五星洋紫荆旗,他也由异国军人变成本地保安,更在孩子学校当上家长教师会主席。步进暮年的他近年为保存啹喀故事,与同乡筹办“祖先纪念日”、慈善跑山比赛Gurkha Trailblazer,希望把被扫进历史里的放回熟悉的香港。
(此为“啹喀的后裔”系列之二)

每位啹喀兵都有自己的Kukri弯刀。Khim的Kukri陪伴他踏遍世界各地。传说Kukri一出鞘就必须流血,但Khim偶尔还是会拿它来除草开路。(曾雪雯摄)

来自世界第三峰的啹喀少年  

1963年,Khim在尼泊尔东北部高山地区Taplejung出世。当地逾八成土地位于海拔2,000米以上,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Kangchenjunga)就是他的成长背景。Khim父亲是一名啹喀兵,长期在外,甚少回家。17岁那年,高山少年跟随父亲的步伐成为啹喀兵,到离家3,000多公里外的八乡石岗军营受训。

Khim(后排右二)自17岁来港服役,为玛丽公主直属第十啹喀来福枪团(10th Princess Mary's Own Gurkha Rifles)成员。当年每天早上6时受训至下午四时,他说梳洗过后,大伙晚上都会在军队俱乐部,看明珠台的“九点半大电影”。(受访者提供图片)

曾是最勇悍的守卫者

尼泊尔人成为啹喀兵最早可追溯至17世纪。英国1814年攻打尼泊尔无果,反被尼泊尔士兵的勇悍吸引,在停战条约中加入条款,征召尼泊尔人为东印度公司的雇佣兵。自此,英国便把啹喀兵带往每一条危险的前线。1948 年,首队啹喀军团抵港,他们的前线就变成中港边境与各种动乱现场,例如六七暴动期间的沙头角枪战。1967年,数百中国民兵越境进入香港边境禁区,包围沙头角警岗。事件导致5名警察殉职,港英政府随即调派啹喀兵接替警察驻守沙头角,实施宵禁。

然而捉II绝非好差事,每天亡命而来的中国偷渡客或惊恐或冒死反抗,啹喀兵需在不开火的情况下制服对方。他坦言,每晚约捉30至40人,“我们给他水、给他食物。我们也是人”。高山少年们心底都知道,被遣回中国的偷渡客,福祸难料。

没有他们名字的“毅行者”

香港历史甚少提及这批守城的异族战士。如今,他们服役受训的痕迹就只见于墓地与每年一度的“乐施毅行者”。毅行者源自1981年啹喀兵的训练活动,军人需要在24小时内跑毕整条麦理浩径。1986年起,驻港啹喀女皇啹喀电讯团开始与乐施会合办,并开放给公众参与。至1996年啹喀跑毕最后一次毅行者后撤离,转由乐施会举办,渐成本地最大型慈善远足比赛。啹喀的名字消失于赛事之中,唯独尼泊尔人行山如履平地,至今仍是行山者口耳相传的传奇。

啹喀爸爸退休 任家长教师会主席

Khim大半生都在香港渡过。“很多啹喀兵选择留在香港都是因为要照顾孩子,否则我们(在尼泊尔)有地,也有可以到英国”。养家育儿日渐成为他生活的重心。为了孩子,退役啹喀爸爸还跑到学校先后当起家长教师会成员和主席。他说不少尼泊尔人或不懂本地教育制度,或文化差异,以致与学校有不少摩擦。于是,啹喀爸爸变成化解干戈的热心家长,更获校方多次颁发奖状,认可其贡献。跟过去在军营内与本地社群分隔不同,卸下军刀的Khim逐渐融入本地社区。

锦田一带有不少尼泊尔商店,门多都有不少马铃薯。Khim解释尼泊尔人常吃马铃薯。(曾雪雯摄)
+5

以啹喀之名办跑山慈善赛 为尼泊尔裔学生筹款

Khim又与同乡一起成立慈善组织香港啹喀坟场基金 (Gurkha Cemeteries Trust)。每年4月5日,他们都带同啹喀后裔到新田啹喀军人坟场,希望保存被世界遗忘的在港啹喀历史。自去年起,他与伙伴举办全港首场以啹喀为名的跑山比赛“Gurkha Trailblazer(啹喀先驱者)”,既为重提被埋没的啹喀荣光,也希望尼泊尔裔下一代重踏啹喀​祖辈的跑线,知道上一代与自己为何而来,“他们只知啹喀的名字,但大部分不知道自己家人曾为香港贡献过甚么”。慈善赛同时为尼泊尔裔学童筹款,协助失学或不适应传统本地学校的下一代升学。

今年年初,第二届Gurkha Trailblazer吸引了中外、本地不少行山爱好者参加。(邓倩萤摄)
+6

昔负重极限跑山 今带下一代重踏八仙岭 

啹喀先驱者比赛选址八仙岭,背后原来也是啹喀兵的辛酸回忆。Khim指因为当年驻港啹喀兵均会在八仙岭进行最危险的Bulldug赛跑。Bulldug赛跑是啹喀兵独有的训练,他指,他们要背负25公斤武器跑山,“上上落落,完成后还要进行射击比赛”。他笑著抱怨香港的山峦太多高低起伏,“我发现香港的山有时较尼泊尔更难行”。

前啹喀兵Krishna Rajbhandari(中)是其中一位参与啹喀跑山慈善赛的代表。当日不少啹喀后裔要求与他合照。(邓倩萤摄)

今年年初,第二届啹喀先驱者有数百名中外参赛者参战,当中包括5名前啹喀兵及25名啹喀兵后代重回这片熟悉的山头。那天Khim再次穿上军装,不过这次却不再负重竞赛,而是为比赛发号司令。

Khim再次穿上军装,不过这次却不再完成极限竞赛,而是为比赛发号司令。(邓倩萤摄)

名为高山的乡愁与离不开的家

39年前,他在山头受训成为战士;39年后,他在山野间为啹喀后裔保留一点文化根源。Khim说尼泊尔与香港同样多山,让他感到两地有点相似。步入暮年的他坦言,还是有思乡的时候。他与同乡在八乡开辟了一个尼泊尔菜圃,把高山的蔬果迁到元朗的秘密花园栽种。思乡时,就啃著在香港开花结果的尼泊尔香草与蔬菜解乡愁。一如其他啹喀后裔,他大半生青春都耗在香港,远方家人或离世,或流散各地。家像是个混杂的概念,是那个人去楼空的尼泊尔,也是这个家人聚首香港。

Khim指,大部分九七前退役的啹喀兵都获居英权迁往英国。城里的人渴望走出去,Khim拥有居英权却选择留在香港。现居锦田多年的他说,曾去过英国,却更喜欢亚洲与熟悉的香港。(曾雪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