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是华人的清明节,也是居港尼泊尔社群的“祖先纪念日”(Purkha Divas)。尼泊尔裔小孩清早起床,远赴军事禁区,新界新田解放军军营内的“啹喀坟场”。当年,啹喀士兵镇守香港边境,在风起云涌的冷战年代尽忠克制,让香港成为今天的香港。生于和平年代的啹喀后裔,用歌声、诗歌、鲜花,悼念在港半世纪的啹喀先祖贡献。然后,静候下年一年一度的再会。摄影:邓倩萤
4月5日是华人的清明节,也是居港尼泊尔社群的“祖先纪念日”(Purkha Divas)。尼泊尔裔小孩亦一早起床,远赴军事禁区,新界新田解放军军营内的“啹喀坟场”。生于和平年代的他们用歌声,用诗歌,悼念在港半世纪的啹喀先祖贡献。然后,静候下年的再会。(邓倩萤摄) 和平年代的尼泊尔裔小孩手持虞美人,向黄土下的祖父辈致敬。(邓倩萤摄) 小五女生Jessica与同学在仪式上念悼念祖先的尼泊尔诗。她说因为墓园里的啹喀祖辈而明白自己何以生在香港,“我会来这里直至2099年(I will come here til 2099)”。(邓倩萤摄) 啹喀以勇悍忠诚而闻名于世。1948年,他们随英军抵港,至1997主权移交时离开。近半世纪的历史里,他们镇守边境,堵住非法入境者,又修桥补路,甚至在天灾出勤拯救港人。(邓倩萤摄) 然而,啹喀的贡献随年被港人淡忘。前啹喀兵及其后裔于2005年起先发举办“祖先纪念日”,让下一代与城里的人一同悼念殁于香港的啹喀亡魂。(邓倩萤摄) 当年服役期间殉职、病故的啹喀士兵及其家属都会葬在啹喀军人坟场。过去近半世纪的啹喀历史不见于教科书,却在白发苍苍的尼泊尔女士身上。 插上烧香,放上鲜花,是一年一度的再会。(邓倩萤摄) 啹喀坟场内不只有殉职的年青啹喀兵,亦有殁于军营的孩子。草地下有不幸夭折的孩子,只呼吸了一天空气。(邓倩萤摄) Gurung女士是港土生土长的啹喀女儿。她说,哥哥生于香港却在不足一岁时夭折,后葬驻港啹喀军营内。她说父母至离世前仍找不到哥哥的墓地,直至去年,她在facebook看到Purkha Divas的活动,才在墓园找回哥哥,“我很高兴”。今年,她特意携同亡父母的合照前来,说要一家团聚。(邓倩萤摄) 尼泊尔亲人为墓碑束上哈达(Khata)。哈达是尼泊尔传统的祝福绢布,表达纯洁、诚心和尊敬。(邓倩萤摄) 尼泊尔人要进入军事禁区扫墓,需获驻军批准。大型悼念仪式需预先向保安局及英联邦战争公墓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再经驻军批准方可进入禁区。因此4月5日是在坟场聚集罕见大日子。(邓倩萤摄) 老师叮咛小孩,来Purkha Divas不是为了流泪,而是为了追思。于是,一个个孩子在墓地没有一丝哀愁,反而一直愉快地清理场地。(邓倩萤摄) 目前啹喀军人坟场内有542个墓碑。当中有服役时去世的军人,也有随军人居港时离世的啹喀家属。(邓倩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