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护老志】安老院开“咖啡店”院长:院舍不再是围城|岑启灏

撰文: 岑启灏
出版:更新:

记得小时候每个周末都会随家人去探望嫲嫲。嫲嫲住在葵芳一所老人院里,院舍的感觉像病院般没有一点朝气,住在里面的公公婆婆不是愁眉苦脸,就是一脸呆滞。访客也是带著沉重的心情去探望。每次的探望就像“探病”,即使嫲嫲没有患病。记得有天妈妈跟小时候的笔者说:“其实我们不应带小朋友来到这些地方的,太过哀伤了,怕影响到你们……”
“即使居于院舍,亦如同生活在原来的社区”是近年不少日本院舍的重点发展方向。在日本,“居家安老”是不少人的心愿。可是,在某些情况,对于需要接受护理的长者和照顾者而言,家居未必是最能安心生活的地方。然而,入住院舍又是否等于从此“与世隔绝”?

“グランドオーク百寿”地下的咖啡店—OAK CAFE,设计简约温暖。(图片出处:グランドオーク百寿官方网站)

每次踏进香港的安老院舍,感觉都要跨过很大的心理关口。在香港,大部分安老院都位于社区,墙壁之外便是繁华的闹市。可是,院舍却没有成为社区的一部分,而且围绕著院舍的墙壁,又厚、又高。

近年日本虽然致力推行居家安老,但面对急速增长的老龄人口,加上日本人愈来愈长寿,居家照顾服务也未必能满足所有家庭。而院舍提供全天候的照顾及备有相对充足的护理设备,对不少家庭而言亦是一个安心的选择。对于住在院舍的长者,除了致力提升服务质素外,院舍经营者亦花尽心思拉近与社区间的距离,打破那道“高墙”。

街坊走入老人院Cafe叹啡

近年,不少日本的“安老院”跟“咖啡店”拉上了关系,并撼动了那道“高墙”。例如这家位于大阪堺市的地域密着型(社区嵌入式)特别养护安老院舍“グランドオーク百寿”,院舍的地下设有一间咖啡店,名为OAK CAFE,店内装修及布置跟一般日本的咖啡店很像,带有一种温暖和谐的感觉。有趣的是,OAK CAFE是一家开放给公众的咖啡店,当然院友及职员也是其客人。

院长山口大辅先生表示,希望改变护理行业的负面及刻板形象。他形容咖啡店就像一个“社区共享空间”,附近所有居民都能随时在那里交流,互相了解。咖啡店还有一名注册营养师驻场,确保所有客人吃得健康又安心。咖啡店会定期举办不同活动,让大家享受舒适的环境及品尝美味的咖啡之余,亦可以更深入了解更多护理的资讯,增强地区的护老意识。院舍住客亦因此不易感到被隔离,甚至透过咖啡店认识到新的朋友。

OAK CAFÉ的食物卖相相当精美,并有营养师驻场。(图片出处:pinkomomo45 Twitter)

长者屋有间小士多:与小朋友互动

除了“咖啡厅”,有人利用了一个地道又温暖的方法,把一班长者居住的地方跟社区连接起来。记得去年参观了一家位于东京的“长者住宅”,令笔者大开眼界。负责人麓小姐在导赏时把笔者带到一个小房间。那里摆放著无数的糖果零食、玩具及图书。院长形容这里就像一个“小士多”,“小士多”里有一道对外的门,中间摆放了一条可爱的“竹栏杆”。院长说,只要一到学校下课的时间,他们便会拿起竹杆,让下课的小孩走进“小士多”,而身为住客的长者便会化身店长,卖糖果给小孩及跟他们游玩。住客也表示每天都能跟小朋友及其家长互动,自己也感觉年轻了。他们只用了一根“竹枝”和一间“小士多”,便把一班长者居住的地方跟社区连接起来。

以上的例子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那些连接关系都是“平等”、“持续”、“多向”的。在咖啡厅及小士多里建立的,不是一种“探访”和“被探访”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另外,这种互动也不会是“一次性”,因为大家都是生活在同一社区的邻里,是一种“持续”的关系。还有住客接触到的不再局限于家人,而是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包含社区上每一个持分者。

除此之外,各地的安老院舍甚至担当“主动”的角色,为大众定期举办各类有关生活、介护、认知障碍症等课程,增强社区的护老意识及知识外,同时让整个社区更加了解院舍的理念,拉近院舍与社区的距离。

本著“即使居于院舍,仍能如同生活在原来的社区”的理念,透过一间小小的咖啡厅,一个小小的士多,打破了院舍与社区之间的“高墙”。日本的院舍甚至担任了推广护老文化的角色。笔者期望有天我们的安老院舍能够真正成为社区的一部分。到时候我们便能怀著踏入“咖啡店”的心情踏进安老院,跟里面的住客喝个茶、吃件饼,一起渡过悠闲的下午。

(作者简介:岑启灏,曾赴京都修读硕士学位,研究日本长者福祉政策、同时在京都老人院工作两年。希望将日本的护老理念及值得参考的例子带来香港,与大家一起应对人口老化带来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