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护老志】护老业阴盛阳衰 日本掀“介护男子”热?|岑启灏

撰文: 岑启灏
出版:更新:

在香港,当提到护理工作,都会联想到很多在安老院舍前线的女性护理工作者,很多人会称他们做“姐姐”。事实上,香港绝大部分前线的护理工作者以女性为主,男性只占少数。在日本,护理行业同样阴盛阳衰,女性员工约占八成。但近年日本护理界掀起了一阵“介护男子(かいごだんし)”的热话。日本人称护理为介护(かいご)。“介护男子”表面上指从事护理行业的男士,实际上是指一班在护理前线工作而相对年轻的男士。

(作者简介:岑启灏,曾赴京都修读硕士学位,研究日本长者福祉政策、同时在京都老人院工作两年。希望将日本的护老理念及值得参考的例子带来香港,与大家一起应对人口老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2025年日本缺38万护理人手

日本近年出现不少反传统、非主流的名词,并不同程度地冲击著整个主流文化,例如“育儿男子(イクメン)”、“草食系男子(そうしょくけいだんし)”等等;另有以男性护理员为题的漫画作品,而“介护男子”则引起社会很大的关注及讨论,并冲击著“介护 = 女性”的传统社会固有观念。 说到“介护男子”,其实与日本的护理人手不足有著不可分割的关系。日本面对急剧的人口老化,现时约四个人便有一位是65岁或以上的长者,显然目前的护理人手已经不足以应付庞大的需求。根据日本政府的推算,2025年护理人手短缺将达38万。当局近年虽然以引入东南亚地区护理专才等措施来弥补人手不足,但碍于语言及文化等问题,加上申请条件较为严苛并有逗留年期限制,成效非常有限。政府及民间都意识到长远来说,吸引更多本地人入行亦为一个良策。所以,日本政府及护理界近年都绞尽脑汁,希望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加入护理行列。

去年一出以日本安老院舍“葵照护Aoi Care”创办人加藤忠相的真人真事改编电影《照顾人》,引起日本护理界对“介护男子”的关注。

电影、摄影集以介护男生为题材

要推广“介护男子”,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策略。业界期望借此改变社会对“介护”这个行业的固有观念,吸引更多年轻男士新力军入行。

去年,一部以一位日本年轻男性护理员为题、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ケアニン》(照顾人)上映,引起当地社会及业界很大的回响。笔者的脸书专页《京都・耆学帖》也曾分享该电影的预告片段,引来不少港台朋友的关注。这部电影真实及细腻地刻划了一位“介护男子”在职场上的点滴,以及他与认知障碍症患者的感人故事。电影引起了大众及护理工作者的共鸣,身为护理工作者兼电影主角的加藤忠相先生所创立的安老院舍亦因而声名大噪,他现正忙于在各地举行的分享会宣扬他的理念。

日本摄影师高木康行,以在老人院工作的年轻男照顾员为题材,透过摄影去解构“介护男子”的社会现象。(图片摘自《介护男子スタディーズ》摄影集网页)

另一位日本摄影师高木康行,前些年以一群年轻的男护理员为主题,出版一本名为《介护男子スタディーズ》(护理男子研究)的摄影集。他拍摄并纪录了一班年轻男性护理员的日常工作及跟老友记互动的细节。更特别的是,高木先生希望打破一些有关护理的主流观念,所以他邀请了不同界别的专家参与编书,包括社会学者、护理大学教授、作家、现代美术家、评论员等,由“介护男子”这个主题出发,从不同角度解构并分析有关护理行业的社会现象,以及未来面对的各种挑战,让大家从不同角度重新思考这个迫在眉睫的议题。

打破性别枷锁?只是折衷方法?

日本大众对“介护男子”的兴起及推广有很多不同的讨论,当中有正有负。有人认为这令他们更了解它在社会上的重要性,改变了他们对于护理行业的观感;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契机重新思考什么是“介护”,甚至借此冲破“介护就是女性的工作”的传统枷锁。有人又认为介护行业之所以人手不足,与护理行业待遇相对低下有关,推广“介护男子”只是政府用来混淆视听的技俩。“介护男子”的话题无疑引起了大众对这个行业的关注,甚至带来了一些思想上的改变。

曾经也在日本当过“介护男子”的笔者,深深感受到护理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及专业性。可是,当时一位香港友人知道笔者在安老院工作,曾说:“你一个男人能处理到吗?这些是女人的工作啊。”我并不是要去怪责这位友人,而是想带出,香港主流社会不单对于护理工作的待遇及工作环境等有负面印象,大众对于护理及性别问题,更有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

24岁的奥平贵将,于奈良县一间特别养护所,为伯伯洗澡。(图片摘自《介护男子スタディーズ》摄影集网页)
+2

让男生充满自信的工作 香港可行吗?

记得有天跟一位同样身为“介护男子”的日本朋友外出吃饭时,刚好在一家餐厅碰到他的一群朋友,当中有第一次碰面的,我们逐一简单自我介绍,其中有人在银行做投资工作、也有律师甚至准备参选议员的政治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轮到我这位“介护男子”朋友自我介绍时,他说过名字后,丝毫没有忌讳地说:“介护福祉士です!よろしくお愿いします!”(我是一名护理福祉士!请多多指教!)之后他说,十分喜爱“介护”这份工作,工作虽然辛苦,但非常有意义,亦为此而感到自豪。直到今天,我还很清楚记得当时他那充满自信及凌厉的眼神。

有关介护福祉士(护理福祉士)在日本安老院工作的护理员一般统称为“介护职员”。“介护福祉士”乃日本国家资格。当从事护理工作达3年(1,095天),再通过“实务者研修”课程(450小时),便可拥有“介护福祉士”的考试资格。通过考试后,便可正式成为“介护福祉士”。

“介护男子”在日本护理业界担当著重要角色,男性在气力、身高上普遍占优,于日常工作如扶抱等,的确能纾缓女性职员的体能负担;至于一些相对敏感的护理工作,例如洗澡及如厕,若经本人及其家属同意,男性护理员同样可以参与。虽然业内都认同“介护男子”的存在,但事实上,日本社会仍然存在强烈的职业性别隔离(gender segregation)现象,许多职业仍存有固定的性别观念,例如传统日本人会认为这是属于女性的职业。但“介护男子”为这些观念所带来的强烈“反差”,反而令不少用心工作的男性护理员在职场上受到老友记欢迎:“明明是男生,没想到那么细心!又懂得照顾长者!”,间接为“阴盛阳衰”的护理职场,带来焕然一新的气氛。

在香港,因为家人、朋友的经验或一些有关院舍的报导等等,社会普遍对于护理工作印象负面。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尽管是一些很有抱负的年青人,也会无奈地受到社会标签,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满足感,承受很大的无力感。然而,近年看到一些本地报导,知道有香港的安老院舍推行了重大改革,期望提升护理质素,这无疑为护理界带来一点新希望。笔者当日决定到日本留学研究当地的长者福祉,一直抱著一个信念:“一点小改变,带来大改变。”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介护男子”文化的兴起,的确令不少人更了解“介护”工作的意义,对护理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香港,我们也可以创造一个令大家期待的护理文化吗?

男士在气力、身高上普遍占优,于照顾长者的工作上,或能纾缓女性职员的体能负担。(图片摘自《介护男子スタディーズ》摄影集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