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街道大变身 官民设计康乐棋、LED红绿灯:其实街坊都有say

撰文: 颜宁
出版:更新:

垃圾、水洼、狗粪......深水埗杂味纷陈,脱不开肮脏纷乱的形象。有学校校长慨叹街道上充斥狗粪,就连区议员也爱莫能助。想不到一次民间的街道实验,设计一条“康乐棋”的马路,让孩童边玩边过马路,趣味的设计竟又意外地解决狗粪的烦恼。
赛马会“创不同”社会创新实验室第三个实验项目——“行多步实验室”以深水埗作实验起点,一共20人的实验室团队,有建筑师、城市设计师、社工等等,其中更有四名是运输署工程师。他们自3月开始,研究如何改善深水埗街道问题,如建议可否仿效东京设对角斑马线等,在街头进行两次实验,最后制作建议模型(prototype),让运输署参考。民间与政府部门合作,又能否成事?
摄影:颜宁

有家长曾经笑说,他们每天上学也在“跳飞机”回避狗粪。谁想到,这些布置竟然解决了狗粪的问题。
+11

“康乐棋”街道,解决狗粪问题

有参与实验的组员,希望将东沙岛街打造成“边行边玩”的街道。Hermion忆起街坊曾说街道沉闷:“大家会觉得,街咪俾人行啰。但系要有条walkable嘅街。除咗行得之外,experience都好紧要。会唔会有个更加有趣味性嘅街道,会令大家enjoy(享受)行路嘅过程?”   

她是城市设计师,提及香港的街道只有“行人专用区”和“非行人专用区”之分,而美国的波士顿已有完整的街道指南(Complete Street Guidelines),按著附近的用地、人口、环境,为行人路分类,而东沙岛街旁边皆是学校,有条件成为“玩乐的街道(Play street)”。

上星期进行实验时,即使学生放学赶着回家,家长、学生走在这段路上也会刻意沿著康乐棋跳。

他们在地上贴上如康乐棋的道路、摆放巨型层层叠、装饰休憩处,在栏杆上安装“电流急急棒”、“过三关”、打鼓游戏,在街尾的休憩处添置一块布让人乘凉遮荫。

上星期进行实验时,即使学生放学赶着回家,走在这段路上也会刻意沿著康乐棋跳,附近的圣公会圣多马小学校长谭先明也说,这些装置竟然顺带解决了街上的狗粪问题:“今朝返嚟真系一啲狗屎都冇,唔知佢哋系咪觉得啲嘢咁靓,唔好意思。”谭校长说,过往尝试过向食环署、区议员求助,依然无法解决,这个实验也启发了他:“可唔可以将条街做得美化啲,让多啲人对呢条街有归属感,令条街变得更加企理。”

然而,这些设置看上去简单,原来都要向地政处、康文署、食环署和民政处事先申请。Hermion说:“一条街涉及好多部门,如果将来(这个想法)入到个制度,成件事就会简单好多。”

在桂林街和汝州街交界,选择在十字路口“直行直过”的人,远比在汝州街过马路的多。

点解香港冇对角斑马线?

参加者Regan就观察到过路设施的设计缺乏以人为本的思维。她说起来为之激动形容过马路如同“蜘蛛侠”左闪右避。又以桂林街和汝州街交界为例,桂林街的两旁是密密麻麻的排档,令行人误将马路当成行人专用区,不走斑马线,干脆走车路“直行直过”:“以香港人快狠准系唔会过,因为好麻烦,一嘢过咗就得啦。”   

他们选取桂林街和汝州街为试点,希望解决行人在十字路口横过马路的问题,提出以行人为本,有效的过路设施。

原来整条排档林立的桂林街,由深水埗地铁站至汝州街一段是行人专用区,过了汝州街后的是车路:“对面唔系行人过路设施,冇理由叫啲行人犯法,唔做呢个实验都唔知呢度咁复杂。”他们也想过找承包商,在十字路口的地面上设置黄黑间的工程铁板,提示行人。然而,规模太小,他们找不著公司愿意做。

起初他们大胆提出设置如日本涉谷的对角线马路,让行人纵横交错过路。但运输署的工程师一句say no,原因是3、4个月的实验室时间太短,无法实行,他们唯有放弃。运输署早前亦回复《香港01》查询时表示,由于对角点涉及更长的距离,有需要增加“绿色人像”灯的维持时间。

退而求其次,他们想过提示十字路口的行人,在该处设置投射灯:当一旁马路的红绿灯转灯时,就投射过路指示在地上。然而,警方就表达对道路安全的担忧,司机可能会吓得急煞车,导致交通意外,他们又得放弃。

实验当日,他们在街上收集市民意见:如果汝州街两旁都设过路处好吗?
+3

建议设“LED红绿灯”长者指比红绿灯更好

无奈之下,他们深知无法改变行人横过马路的习惯,干脆提醒司机提醒十二分精神便算。他们最后以“慢驶,行人出没”的标示,希望提醒驾驶者注意横过马路的行人。同时,他们在汝州街的马路的地上设置LED灯,同步行人红绿灯,希望提示行人注意交通等,尤其“低头族”看手机时也能安全过路。

上星期六(30/6),他们在街上进行第二次实验。想不到看似“多此一举”的提示,有长者说,因驼背和老花,有时看不清红绿灯,地上的LED反而是很好的提示。街坊刘先生则说,设施对“低头族”很有帮助:“佢哋钟意望住手机过马路你冇办法阻止,唯有系迁就佢哋,地下整埋灯,对路面安全好好多。”

他们在汝州街的马路的地上设置LED灯,同步行人红绿灯,希望提示行人注意交通等,尤其“低头族”看手机时也能安全过路。
除此以外,Yuki这组希望回应街道上推车行人的需要,他们选址在医局街和荔枝角道进行实验。这一带的唐楼没有法团,住客多将垃圾放在路边让清洁工清理,而且垃圾站在附近,很多清洁工都会路经此处,另外还有不少回收店舖:“呢几批嘅人都会好用到车仔呢样嘢,但系系一般嘅街道设计入面,系冇容纳到佢哋。” 于是,他们构思在街道上开设一条“好友路”,让推车的人或轮椅人士能优先使用:“好似巴士排队𠮶条线,冇人排队你系可以照行。只不过划咗空间比有需要嘅人行先,对大家都系方便 。”这个构想的设置相对上简单,只是简单用粉笔在地上画线,Yuki说,这条路背后想推动的更是行为的转变:“通过一啲好简单嘅道路设计令人意识到,留意身边有冇人有需要,让路畀人。” 第一次实验时,他们更准备了一架手推车,让行人体验。(由MaD提供)

官民合作:这是建立信任的过程

实验室的成员将会撰写一份报告,总结今次实验的经验,让运输署参考。然而,感受过政府内部关卡重重的官僚体系后,这班参加者又有何期望?Regan依然说这是一个好开始:“政府部门都会重新理解,市民唔系净系识得去投诉或者去ban(否决)。”对于街坊来说,他们觉得也是充权的过程:“街坊成日会话,呢啲嘢我哋唔识,觉得自己冇乜话事权。Social Lab就系畀佢哋见到,佢哋嘅参与会得到实践。”

社会创新实验室首席研究员Loretta也道:“呢个系建立信任嘅过程,点样由一开始有个问题,后来要派几个公务员落嚟,然后Idea咁样出现,佢哋会见到其实啲意见唔系咁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