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在大陆搞孤儿院 内地人体罚细路当教育 港员工难适应
这个世界有很多事都不能用常理去解释,尤其信仰可以驱使一个人穷一生去完成一件难过登天的使命。譬如是一个不懂普通话、甚至连广东话都说不好的马来西亚女华侨20多年前跑到全省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说是神指使她要服侍被遗弃的儿童。她先去广西的福利院视察,在洗衣房看到一个死婴,嘴唇微微张开,肤色惨白,已经死了。
另一个婴儿努力地呼吸,俗点说是在“扯虾”,口水鼻水四溢。大厅中有孩子刚被抛弃个多星期,不停地放声大哭,但哭也没人管;饭总算端了出来一大盘白饭捞芽菜,这里大部分孩子皆有先天性残障被抛弃,他们张开口等待,工作人员像在喂饲麻雀般,一壳一壳地将饲料送到麻雀的嘴里,麻雀们经验老到,知道口要不停张开口不停吞咽才能吃得最多,饭喂完,便把饭呕出来再咀嚼。
女华侨看不下去,又回到洗衣房,但那个死婴已经消失了,那个“扯虾”婴也跟著人间蒸发了。“我可以做乜?”女华侨说。她是在问她的神。
那个年代的中国,在福利院有死婴是寻常事,人手和资源都不足,医疗设备欠奉,想救也爱莫能助?女华侨回港后呆了一个月,在教会分享时嚎哭,觉得自己窥探了不应该看到的黑暗角落,她觉得她的神可能“点错相”,双手十指紧扣并合著问:“我唔识讲国语,又唔识有钱人,内地又冇人脉,我可以做乜?”
当年内地未开放 欢迎境外NGO扶贫
女华侨叫张洪秀美,现为基督教励行会的总干事。当年她随丈夫来到香港,冇钱冇人脉,别人劝她去就近的广东省扶贫,起码不用受高原反应和寒冻的煎熬,但她觉得广东省已经太多人帮了,她被指派的责任应该是照顾那些无法轻易被看见的孤儿。于是她找上在英国读书时认识时任驻伦敦的中国大使馆联络主任,主任竟能为她穿针引线,联络上内地的领导层,第一间孤儿院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今年1月1日,中国正式执行《境外非政府组织(INGO)境内活动管理法》,要求INGO不得在中国大陆境内募款、向大陆境内输送资金也加以限制、不得从事“政治活动”等。本以为一个基督教组织要在青海扶贫一定困难重重,张洪秀美却说:“我话我哋想搞搞青海贫穷,省长话,好好好,来,看看!”就这么简单。
相关文章:【孤儿的洞穴.下】中国逾50万孤儿 美国家庭平均每年收养逾2000
在内地听听话话换扶贫工作
原来当年中国经济未开放,青海尤其贫穷,欠缺大小基建,居民常受雪灾之苦,痛失家园。恰巧有个傻瓜说要出钱出力扶贫,省长自然连番说好。她说:“青海的人好简单,有人想来做好事,就话不如起100间屋,那时刚好雪灾,我们便筹钱起屋、搭棚和围栏,屋用来人住,棚和围棚用来围著动物,动物是他们的生计。”
那个年代内地没有孤儿院,只有儿童和老人、精神病患者、伤残人士共冶一炉的福利院,她于是推动成立儿童福利院,由励行会重点照顾儿童,并在1998年5月开始与西宁市民政局共同管理西宁儿童福利院,又引入社工服务,使让孤儿在生存以外,有更人照顾他们的心灵。
【孤儿的洞穴.上】领养到美国14年:曾想忘掉哭也没有用的过去
上面爱打仔绑仔 港员工受不了文化差异
不过,香港和内地有不少文化差异,合作起来当然难关重重。譬如说喂饭般恒常的事,起初合办福利院时,香港的培训人员与内地的照顾者也冲突处处。“喂残疾儿童吃饭,要一个人喂好多个,慢慢喂一小时也喂不完,照顾者就会好像喂麻雀般喂,一壳壳掉出去就算;有些孩子无法控制自己会大叫,照顾者会掴他一巴,或者绑著细路,他们觉得打仔没问题,觉得这是教育,但香港员工觉得这样很错。”
类似的文化差异还有工作效率,内地较慢条斯理,香港人心急;重视面子,有外人探访就要孩子穿得好好睇睇,“开心快乐”地见人;加上那头海拔平均达3000多米,而香港的最高点大帽山,也不过是海拔958米,高原反应和四野无高楼无消闲设施,使培训人员身心俱疲却无处放松。洪张秀美说:“那边没试过同香港人合作,所有东西都是第一次,起初总带著猜忌心态相处,因此要大量时间培训和令他们相信香港人。”
共同管理儿童福利院的模式迄今已廿年,但磨合期一直都在,正如香港和中国廿年来也不见得能够好好相处,不过洪张秀美觉得这种give and take是值得的:“我常跟想离开的员工说,离开了这里会变好吗?你离开了小朋友就过得更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