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的洞穴.下】中国逾50万孤儿 美国家庭平均每年收养逾2000

撰文: 梁雪怡
出版:更新:

杨杨因为天生残障,走路时会一拐一拐的,至两个月大已被送到青海的福利院;阿洁则因为双亲先后离世,11岁开始踏进这个孤独的洞穴。二人幸运地在14岁前被美国家庭领养,杨杨搬到维吉尼亚,名字从此叫做Abigail Anderson,阿洁去了西雅图,改名叫Bingjie Turner。随著名字的转变,她们送走苦涩的回忆,连中文都差点忘掉了。原本只懂说"Hello"和"Thank You"的两个小妮子,起初带著活在福利院的框框去美国,尽全力架起围栏把自己收藏起来,对一切都排斥。

起初跟领养家庭合得来吗?二人同步大喊:“合不来!”说毕笑作一团。

那年黑头发黄皮肤扁鼻子的小女孩,初次与金发白皮肤鼻子高狭的陌生人碰面,纵然对方摆明极度友善,只要她肯冲过去对方就会立马张开双手送上拥抱,种族肤色于他们而言只是屁,但长期失去爱的小女孩心坎里还是翻起无尽的惊惧。阿洁说:“第一天去宾馆见面时,她说‘那你以后就是我的女儿,你应该叫我什么?’我说,我应该叫你妈妈,突然一下就叫一个人做妈,觉得怪怪的。毕竟已经长大了(已经接近14岁了),要融进一个新家庭很困难。”

阿洁名其美国家人。阿洁说:“第一天去宾馆见面时,她说‘那你以后就是我的女儿,你应该叫我什么?’我说,我应该叫你妈妈,突然一下就叫一个人做妈,觉得怪怪的。毕竟已经长大了(已经接近14岁了),要融进一个新家庭很困难。”(受访者提供)

靠字典和翻译器“通话”

杨杨忆起初到美国的情况显得有点尴尬,她说:“大家吃饭就想办法锁自己在屋子里,不跟他们交流,很排斥他们。那时候一句英语都不懂,只靠字典和翻译器沟通,挺丢人。后来妈妈带我去学英语,旁边都是小孩子,只有我一个这么大还在学单词。”

杨杨总强调出身自福利院的孩子都特别倔强,起初她甚至不愿意叫领养父母做爸爸妈妈,她说:“我刚开始叫他们名字,一个多月之后才叫爸妈。因为我闯祸了,哈哈......很小事,他们要我收拾房子,但我没做,他们听了我叫爸爸妈妈之后太高兴了,就没有继续骂我。”

“终于不用带假的面具做人”

阿洁(左)和杨杨这一年回到青海服务,希望寻回童年的碎片。(受访机构提供)

有些领养家庭受不了孩子早期排斥新环境的压力,无奈地把孩子送回中国的福利院,二人都庆幸父母给予无限的爱,把她们从大海中打锚上来,使她们不用带著假面具做人,不用再给同辈嘲笑,终于有机会穿泳衣游水。

“这是我妈妈,这是我爸爸,这是我姥姥。”阿洁带朋友回家玩时,常常兴高采烈地介绍每一位家庭成员,过去失掉的家人和童年无法捡回来,原本人生过得像干巴巴的沙漠,现在能够用另一种定义演绎“家人”,是一种小确幸。

杨杨和阿洁在福利院长大的故事请看上集:【孤儿的洞穴.上】领养到美国14年:曾想忘掉哭也没有用的过去

【低端人口】中国孤儿逾50万人:

仅据中国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共有孤儿50.2万人,当中只有9.2万名孤儿生活在儿童福利院,其余孤儿41.0万人在社会自生自灭。
自1991年,中国允许美国公民收养中国儿童。美国国务院移民签证的资料显示,从2009年至2015年期间,美国家庭共收养1,8384名中国儿童,平均每年262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