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视之死】迎接OTT 尚欠三大基本因素

撰文: 孔祥威
出版:更新:

OTT俨如全球影视大势所趋,皆因对业界而言,它既能绕过既有、传统的传播摸式,亦可经由互联网传播,毋须投资传统传播基建、申领牌照,减轻法律掣肘,大大降低成本及节目制作门槛,达到影视内容与电讯产业两者脱钩。
这种摒弃传统传播平台、拥抱互联网的转变,正好与一般人的生活习惯接轨,摆脱过往的观赏限制。可香港在种种根深柢固的囿限中,要跨越创新的一步恐怕尚有距离。

Netflix以多部高质剧集及OTT方式成为全球影视巨头,值得思维守旧的香港业者借镜。(Getty Image)

内容为王的美国影视竞赛

从美国的例子可见,OTT供应者卖的基本上只有影视产品,例如美国串流影视服务商Netflix和Hulu,从头到尾只卖电影和电视剧。然后透过OTT让观众随时随地点播收看影视节目,不再受播出平台、传统电视台式线性节目表及销售套餐等局限。

这正是OTT营造的生态,不论是新兴的Netflix,还是像HBO Go这种传统收费电视,这些纯内容提供者的地位愈来愈吃香,近年更成为各大电讯商争相合作的对象,冀能以捆绑高质影视服务的手段确立自身电讯服务的优势。比方说,电讯巨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本身已拥有服务一亿用户的卫星电视Direct TV,惟去年10月再斥资850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公司(Time Warner),原因正是看中它拥有HBO、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及其他丰富内容资产如《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电影和《权力游戏》(Game of Thrones)等高收视电视剧,务求以这个强大的内容生产工厂与行动网络服务产生协同效应。

TVB剧集“食老本”的现象近年屡遭嘲讽,如皇牌处境剧《爱‧回家》便被延伸成《爱‧回家之八时入席》及旅游节目。

惯性收视思维窒碍发展

但这种翻天巨变在香港始终未成气候,这或与传统免费电视广告模式有关。本港电视受欢迎程度取决于收视率和电视欣赏指数两项指标。前者以收看人数为基准,量度电视市场接触率和占有率,从而方便电视台吸引广告客户;后者则评估节目及剧集质素,显示哪类型或题材更能获观众垂青,影响电视台的制作方针。但这两项指标均使得传统免费电视难以收集观众习惯数据,一来免费电视毋须帐户,观众背景面目模糊,二来是观众几乎没有选择权,同一时段只能决定收看某节目与否,导致欠缺样本对比。例如电视欣赏指数只透过电话随机访问2,000名对象。即使3月30日三间免费电视台宣布共同采用新系统计算电视节目收视数据,在传统电视以外涵盖收费电视、卫星电视、高清互联网电视盒、蓝光机、游戏机及对智能手机、个人及平板电脑等数据,但参与调查只由以往800户微升至1,000户,代表性成疑,而且背后的逻辑仍以争取广告为目的。

落得这种保守思维倒也无可厚非。过去数十年来,广告是免费电视主要收入来源,以收视率换取广告费,尤其是亚视因多番人事变动及经营不善,转趋弱势继而停播,而奇妙电视及香港电视迟迟无法开台,无线一台独大,成为广告商在免费电视落广告的不二之选。这种缺乏竞争的不良生态令无线不思进取,不但未利用优势发展互联网视频服务,还只耽于既有惯性收视模式,无真正了解观众喜好,以致节目不断食老本、公式化,又怎样留得住观众?

不过无线食老本的日子正处于倒数阶段。互联网视频及社交网站等兴起令电视广告费锐减,3月29日无线公布2016年全年业绩,广告收入下降约15%。这固然跟香港零售销售下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广告成本较传统电视广告低,且借由搜寻引擎、社交媒体,广告商能更针对性地接触其不同客户。

根据罗兵咸永道(PWC)去年6月发布的《2016-2020年全球娱乐及传媒展望》,2015年香港互联网广告总值达6.5亿美元,较2011年的1.93亿美元多出两倍以上;同时电视广告收入下跌,2015年减少9.2%至7.32亿美元,报告就预言互联网广告收益必然会超越电视广告。这个趋势亦可从德国运动品牌adidas CEO Kasper Rorsted的一番话获得线索,这位传奇CEO表示adidas将专攻数码平台广告,不会再在电视卖广告,以吸引更多年轻客群。以adidas旗下当家足球球星美斯(Lionel Messi)为例,其Facebook专页坐拥全球超过8,800万likes,是绝佳广告平台,adidas是次广告方针转变并不教人意外。

Netflix所走的OTT路,正逐步打破各国惯性收视,形成一种吸收全国订户的商业营运模式。(李泽彤摄)

付费OTT习惯有待形成

互联网浪潮中,传统电视媒体必须转型。但从无线的myTV SUPER可见,他们欠缺互联网思维,显得墨守成规。去年推出的myTV SUPER焦点不外乎是它的电视盒子myTV SUPER Box,营销手法依旧老套。

首先,Netflix、乐视、爱奇艺等只需要信用卡申请、登入网页或下载相关应用程式即可使用,但无线OTT却仍未走出电视盒的迷思。其次,现时大型的OTT服务计划,都是跨平台的,按支援不同装置或子帐户之数量而有不同收费,例如Netflix分别有支援一、二、四个装置的计划;而YouTube TV更可支援高达六个子帐户,方便一家大细齐齐睇。而myTV SUPER虽可经由电视盒或应用程式收看,但不同的服务计划只适用于指定平台,平台一经选择后便不能转变。

换言之,应用程式版会锁定已登记之装置,应用程式版帐户亦不适用于解码器。若用户想同时以解码器及流动装置收看不同节目,需以每月15港元购买一个额外流动装置服务。再加上myTV SUPER应用程式无法兼容其他电视盒,反观Netflix和YouTube在游戏机Playstation 4也能收看,相较之下myTV SUPER的服务明显较为繁复不便利,也反映了它没有真正认识到跨平台影视播放这种新的用户体验。

对于观众而言,香港暂时仍未形成付费收看OTT的习惯。特别对老一辈付费观众来说,他们习惯了传统收费电视模式,香港现有的OTT选择无法挑起他们的兴趣。对于年轻观众,现时节目质素及数量均不足以吸引他们付费,毕竟美剧在香港未算普及,最受港人欢迎的韩剧和日剧仍以每周播放为主,不像Netflix剧集一次过上架一季。

而且,现阶段香港能与当地跟播的剧集不多,每季仅一两套,难以吸引剧迷长期使用,倒不如从大陆字幕组的盗版资源收看作罢,更莫说付费订购。况且,就算无线推出OTT,它亦未有清晰确立与免费电视台的区别,仍流于传统电视台的网上版本。目前其自制节目占了myTV SUPER片库超过一半,但这些节目多数本来就于免费电视台播出,而没有因应网络一代的观众制作口味、题材等截然不同的新颖节目,自然难以令观众建立付费收看OTT的习惯。

更多相关文章,请看香港电视产业专题。专题同时刊载于4月3日出版的《香港01》周报第54期,敬请读者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