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 2019.政策论坛】侯杰泰:考状元靠“父干”还是“苦干”?

撰文: 政论投稿
出版:更新:

考试是穷孩子的翻身机会
人生下来总是不平等,不单个人高矮肥瘦不同,父母的财富、教育水平、教导小孩的方法及耐性等也不同。
但我们总是希望,不论学生家庭背景如何,学生学业成绩应该相同;也即是说,我们应保障所有小孩能接受同样高质素的教育,以获取相近成绩的机会。我们需知道,富家小孩即使在学校失败了,仍有其他方法补救;但穷家小孩获取良好教育,是改变他们人生的唯一途径。这就是现今社会十分重视的“教育公平性”(education equity)。
撰文:香港中文大学卓敏教育心理学讲座教授 侯杰泰教授

▼盘点18区住户月入中位数▼

+14

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OECD) 去年年底利用15岁学童的多国比较研究PISA (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 结果,比较各国的教育公平性。OECD教育总监Schleicher指出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完全达至公平。

虽然高质素教育是如此重要,Schleicher慨叹说,在很多国家,学生的住址(邮编),已决定了小孩入读学校的质素。住在低收入地区的小孩,已必然接受较差的教育。那么香港的教育公平性又如何?

圣保罗男女中学2018年诞三名男状元,可谓大丰收。其中两名男状元均想于大学修读法律,维护香港核心价值;另一名状元则想入读中大或科大的环球商业学。(林若勤摄)

父母博士无助小孩考状元

在香港小学三年级进行的研究(参见EdDataX.fed.CUHK.EDU.HK)显示,除了最低收入家庭组别 (即月薪低于HK$10,000),其余来自不同家庭收入组别的学生,都有同等机会(即20% - 25%)成为香港最高学业能力的学生。只要家庭收入达HK10,000,即使家庭收入再高也不会令他们的孩子有更好的学业成绩。

我们分析父母的教育水平,如何影响小孩的成绩。父母只得小学或以下教育程度,与父母曾接受大学甚至研究院或以上的教育相比,他们的小孩能成为最高能力组别的机会相近 (即20% - 24%)。

由此可见,香港最高学业能力的学生,来自家庭收入及父母教育水平高低不同的家庭。即使父母收入及教育程度均处于高水平,也不会令小孩有更佳的成绩。

▼【DSE放榜2018.图辑】一文睇晒应届状元▼

+18

父母处最低教育水平,学生成绩较易下滑

于低学业成绩的学生中,他们父母的收入及教育处于最低水平的略多,可能因为这些父母欠缺足够能力去协助成绩较差的学生。不过,只要家庭收入达HK$20,000,父母有初中毕业或以上的教育程度,他们的小孩跌入最差成绩组别的机会,已经与更高收入及学历的家庭相约。

因此,教师更需关注一些成绩差,且来自最低教育及家庭收入水平的小孩;反观处于高成绩那端的香港小孩,能靠自己的能力振翅高飞的则多不胜数。

患有白化症、仅余视力一成的中华基督教会铭基书院学生邓丽铭在文凭试考获两科5**及4科5*的佳绩,早前如愿获科技大学计量金融学课程取录。(吴钟坤摄)

香港教育公平名列世界前茅

到了中学阶段,香港的教育公平性仍是那么好吗?OECD在2018年尾所发表的报告,用多个指标比较各地15岁小孩所受教育的公平性。

我们希望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SES)并不影响他们的成绩(在统计学上,SES的解释量越低越好)。香港的SES 是4.9%,只高于澳门的1.7%,在所有OECD国家及其他参与地区,与同获4.9%的冰岛并列为亚军(OECD国家平均数值为12.9%)。

OECD并分析SES低,但成绩出众的抗逆力(resilient)学生的情况。以SES处于当地最低四分一,但成绩在当地为最高四分一的抗逆力学生计算,香港有18.2%这类来自低社会经济阶层,但学业成就卓越的学生。香港的得分虽然低于澳门的20.4%,但远超OECD的平均数值11.3%,亦较所有OECD国家及其他参加地方为高。香港抗逆力学生的比例,亦是世界第二。

香港政府对贫富学生均有提供高质素且均等的教育机会,算是对公众有所交待。但我们更要赞赏在逆境中加倍努力以达致成功的小孩及其父母。如果背景稍逊的学生不能在课堂上更专注,不能在课后有效地进行温习,我们将无法看到香港学生在国际上的卓越表现。听说很多地方及国家也到香港取经,了解我们教育局及学校拔尖补底的工作,也算是香港人的骄傲。

OECD (2018), Equity in Education: Breaking Down Barriers to Social Mobility, PISA, OECD Publishing, Paris.

(文章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