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论坛.策掂】中医有效治疗流感 市民可前往中医诊所求医

撰文: 政论投稿
出版:更新:

近日流感高峰期不论是急症室的使用人数、病房病床或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都不胜负荷。就著当局没有妥善分配资源,香港护士协会以及前线医生联盟等前线医护组织都发起集会,抗议人手不足。事实上,每年之流感高峰期绝非新鲜事,近日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在这危急存亡之秋,我们不应再怪责任何一方,毕竟也无补于事。但面对困局,政府是否应该加大力度呼吁市民善用中医资源治疗流感,以纾缓现时每天有增无减的医院压力呢?还是政府打算任由医疗压力不断增加,置前线医护人员的声音﹑市民的健康于不顾?身为负责任的政府,理应为当刻困境谋求出路,而中医正是政府当下非常合适的选择。中医治疗流感历史悠久并具实证疗效,能有效地快速治疗流感,大大纾缓医院压力。
撰文: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系本科生陈皓天、周艳秀、梁炜琦、谢智勇、王淑芬
(为正策士《策掂 - 杰出政策人大赛》2018大专组冠军)

谢智勇(左三)称,现时公营医疗系统压力沉重,故此队伍萌生出中医是否可以分担的念头。(郑子峰摄)

流感与感冒

对一般市民而言,流感与感冒难以分清。多数人并不自觉患上流感,以为自己患上感冒,数日即可康复。但患上流感可大可小,因其痊愈时间比一般感冒长,甚至更易引起并发症,严重可导致死亡。一些高危群组(如长者或幼儿)患上流感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就高很多。“流感”是指由流感病毒造成的急性传染病,其症状包括发烧、喉咙痛、肌肉酸痛、头痛、咳嗽、疲倦感等;“感冒”则是指由某些病毒(如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等)感染上呼吸道(喉咙、鼻子的黏膜)所引发的轻微症状。

中医治疗流感

一般市民或以为中医只适合治疗慢性病或用作身体调理。这或许与现今中医诊所角色定位及教育有密切关系。近代西医随著各种医疗技术进步及新药开发而快速崛起,因为其较易被清晰说明之科学特点而较容易被一般广大市民接受,渐渐形成了治急病、重病就找西医,初病、慢性病或养生治未病就找中医的习惯和观念。然而,中医于逾千年的民族健康历史中有著值得肯定的贡献,而现时中医对于治疗部分急病如中风及现时肆虐之流感均有极佳疗效。假若中医无效,过往二千年的人有疾病时,而西医仍未发展,难道当时的人只能坐以待毙?

事实上,中医是防治流感的中流砥柱,于2003年抵抗“沙士”时发挥的作用更是可见一斑。中医的古籍虽无“流感”此病名的记载(因流感是西医病名),却有类似疾病的记载。例如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已记载“发热”的发病原因、传变、治疗;《伤寒杂病论》记载外感风寒邪气所致的伤寒热病的诊疗方法;《温病条辨》指导诊治外感温热之邪而致的温热病。故此,虽然古人并非以病毒认识流感,但却早已对其症状、诊断、鉴别、治疗等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和卓越的疗效。

“为正策士”今年举办的第3届《策掂 - 杰出政策人大赛 2018》政策游说比赛,香港01为互联网技术战略伙伴。(郑子峰摄)

除了经典记载,近年不少科学研究都一致支持中医药治疗流感的疗效卓著。在2011年,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了治疗甲型流感(H1N1)临床试验,发现特敏福加中药麻杏石甘汤——银翘散可显著地缩短退烧时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建平教授曾分析26篇关于2009年的H1N1流感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论文,发现服中药的试验组(不论是否同时服用特敏福)与仅服用特敏福的试验组比较,在退烧、缓解症状及整体效率上均有积极作用。

政府应加强宣传让更多市民认识中医

不少巿民发烧感冒,都考虑前往急症室,前线医护人员纷纷因沉重压力而叫苦连天,市民往往需等待数小时才获医生接见,可见医护人员对庞大的医疗需求根本吃不消。政府本年曾于医管局记者会中提及市民可前往教研中心就诊,但由于市民对中医治疗流感的认知本身不足,其推广力度仍有待加强。政府应透过各途径普及中医教育,例如在急症室以海报宣传,于不同热门网上平台播放资讯短片,甚或安排人手鼓励市民前往教研中心寻求治疗,以达分流效果。

去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本月二十日,全港十八间中医教研中心日均仅有约55人因患有外感而求诊,此反映政府宣传及分流依然不足,据悉中医教研中心有充裕人手及能力应付更多流感病人。中医教研中心以日间营运为主,巿民需提早预约或即日轮取筹号,经注册中医师独立诊症后,可选择药粉冲剂、自行煎药或代煎。

中医的特色是其以人为本之个体化治疗,故并没有单纯一只中药或一首方剂就能通治所有流感之说法,坊间虽有不同标榜治疗流感之中成药、食疗或偏方,建议购买或服用前咨询专业注册中医师,避免因错误服用药物而加重病情。

“为正策士”今年继续举办第3届《策掂 - 杰出政策人大赛 2018》政策及游说比赛,《策掂》有别于传统政策比赛,致胜关键是政策游说(lobbying)。(资料图片)

中医季节性特别流感门诊

考虑到农历新年多数中西医诊所暂停营业,间接促使病人到24小时开放的急症室求诊,加重其负荷。政府于约一星期前促请中医业界收集于假期提供诊症服务的中医诊所,我们认为此举措时机太迟,应在每年十一月开始预备。巿民可于网上搜寻提供“季节性特别流感门诊” 的中医师,他们部分会在农历新年假期期间营业或提供有限度预约门诊,患病巿民应首先到此类私营诊所求诊,避免在急症室长时间轮候,否则可能会耽误病情。

长远规划中西医转介机制

中医早存在于香港,然而香港回归后仍未能广泛触及市民,源于政府错误定位中医并浪费大量人力资源,对长远公营医疗体制之准备及规划严重不足。政府应立即纠正忽视中医之结构性错误,从纾缓流感高峰期压力开始,善用中医以纾缓整体医疗压力。

中医防治流感素来有优势和卓越疗效,应考虑如何充分运用中医人力资源,而非等待问题浮现才“临急抱佛脚”。每年之流感高峰期均是可预测,应及早制订应变措施,提早向市民推广中医治疗流感疗效,以妥善运用中医资源。

鉴于中医治疗流感已有实证疗效,政府和医院管理局应同时加强对市民大众及前线医护人员的中医教育,使他们更认识中医的优势,建立互信,制定中西医的合作机制。政府应尽快积极研究,设立机制将部分病人由公营西医转介至公营中医诊所。长远而言,香港中医院尚未落成,未来中医院需配合整个公共医疗体系,开设季节性特别流感门诊,应付有住院需要的流感病人,以疏导人潮。

政府应以此为鉴,重新调整公营医疗系统架构及中医之定位,善用中医优势及人力资源,纾缓目前公营医疗系统之沉重压力,保障更多市民福祉。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