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辩论‧专访】陈剑青批缺地荒被夸大:大话讲三次变真理
房屋问题困扰港人大半生,政府不时指出,由于土地供应出现短缺,致令住屋单位供应紧绌楼价高企。特首林郑月娥上任初期,亦成立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冀透过“土地大辩论”,为未来开拓土地工作寻求共识。
不过,民间土地资源小组成员、本士研究社成员陈剑青说,政府一直带出“缺地荒”的主题,只是为公私营合作及填海铺路,“政府洗脑式话畀大家知唔够地,但一公顷的公屋已经可兴建1,000单位……其实认真做的话,用好少地已经得。”他批评,政府的言论具误导性:“大话讲三次就会变真理。”
(系列访问之三)
借“缺地”强推填海及公私合营
规划署之前推出的《2030+》咨询文件,曾估算香港未来将欠缺1,200公顷土地,惟土地小组却表明数字低估实际情况,团结香港基金更指出,香港倘要改善住屋空间,需要约9,000公顷的新增土地。
陈剑青指出,政府过去一直制造“缺地荒”的画面,向灌输市民“揾极都唔够地”讯息,只是为了推销填海及公私合营开发土地,尤其是其他土地选项,并无提及发展模式,唯独在发展私人持有农地的选项,提出以“公私营合作”模式发展,不禁令人怀疑整场咨询,政府早已有立场倾向。“发展商过去囤积大量农地,一定要靠政府改划,先可以释放用途起楼,公私营合作其实就系要帮地产商发展。”他亦说,填海可以大量造地,但政府从来无提及填海成本高的问题,“曾有专家估计要近4,000蚊一呎,咁贵地价成本,起出嚟嘅楼真系大家都负担到?”
忧大辩论变成“公关骚”
三名前规划署署长凌嘉勤、梁焯辉及潘国城日前接受团结香港基金访问时,曾称对棕地的发展价值有保留,而梁焯辉亦是土地小组成员之一。陈剑青指出,潘国城近年亦甚少公开表态,现时亦愿意出来发表意见,可见各方已频繁动员,大辩论最终只会变成各界为自身利益护航的“公关骚”。
陈:实际土地需求比1200公顷少
陈剑青又认为,未来实际需要的土地,远低于政府估算,认为土地供应短缺量应少于1,200公顷,而政府提供的数据有误导性,“2030+的发展密度估算,系以地积比3.6倍计算,即中低密度发展,喺香港呢个环境,其实根本无可能。”
他续指,一公顷的土地若只用来发展公屋,已可提供约1,000个单位,认为政府有意将问题复杂化,“其实认真做的话,用好少地已经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