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辩论.专访】地理学者邓永成:楼价不是土地供应问题

撰文: 梁德伦
出版:更新:

关乎香港未来几十年土地开拓工作的“土地大辩论”,现已正式展开。不过,在浸大地理系教授邓永成眼中,土地供应专责小组要为港人解决的“住得贵、住得细、住得挤”问题,与土地供应无关,与选择18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无关,而是源于70、80年代形成的扭曲市场,“楼价贵,系因为有唔少人,心态上根本唔想个市跌。”(系列访问之二)

延伸阅读:【土地大辩论‧专访】邓永成:政府有前设 为公私营发展铺路

浸大地理系教授邓永成指出,增加土地供应,并不代表可解决现时居住环境恶劣的问题。(欧嘉乐摄)

楼市“高处未算高”,一个新单位定价动辄6、700万元以上,呎价接近两万元,远超一般打工仔的负担能力。政府与土地小组都提出,要解港人住屋问题,必先要由增加土地供应着手,并指未来与房屋相关的土地短缺量,最少230公顷,而整体土地短缺量更达1,200公顷以上,即使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亦多番强调社会应及早达至共识,为未来开拓土地选项作出抉择。

邓永成认为即使增加土地供应,发展商仍然会继续推出“纳米楼”。(欧嘉乐摄)

料新楼继续“纳米化”

不过,邓永成并不认为增加土地供应,就是可解决现时居住环境恶劣的“灵丹妙药”。他说,即使增加土地供应,新建楼宇都继续“纳米化”,“发展商唔畀楼价跌落嚟,但过千万嘅楼有几多人买得起呢?结果只能够将货就价,起得细啲好似㓥房咁,大家又肯买、亦畀得起钱去。”

邓永成说,即使增加土地供应,发展商仍然会继续推出“纳米楼”,“单位数量系多咗,但无论穷人、定系有置业能力嘅人,大家其实都系住紧㓥房。”政府多番重申香港面临严峻土地供应问题,并指过去停止造地作储备的措施,导致今日缺地局面,但邓永成分析当年政府的决定,却有另一个体会:“当年金融风暴之后再遇上沙士,楼价跌到大家都惊,‘孙九招’就应时势出现,停建居屋少建公屋,先做成今日恶果,归根究柢,系大家唔想个市继续跌。”

发展商唔畀楼价跌落嚟,但过千万嘅楼有几多人买得起呢?结果只能够将货就价,起得细啲好似㓥房咁,大家又肯买、亦畀得起钱去。
邓永成
楼价贵,穷人住旧楼㓥房,有经济能力的也要住新楼纳米楼,共通点是愈住愈细。(资料图片/钟伟德摄)

邓永成又指,香港楼市的困境,在于70至80年代形成,当年社会经济逐渐改善,发展商开始发展地产市场,亦令钟情“砖头在手”的市民不断追捧房屋资产,“大家都想自己资产增值,好快房屋市场就一直升,但当遇到周期性下跌时,就会反过嚟想托住唔好再跌。”

邓永成认为要解决香港“住得又细又贵”的问题,关键是要展示决心去改变整个房地产市场。(欧嘉乐摄)

不改变房地产市场 一切只会白做

邓永成指,在这种现实环境中,无论政府主导几多次“土地大辩论”,提出18个抑或几十个土地供应选项,最终都是徒劳无功,“只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承认无论如何规划城市,亦难扭转局面,最关键是政府愿意站出来展示决心,敢去改变整个房地产市场,由制度开始改变,“如果唔系,你收返高球场都无用,最后都唔系攞嚟起公屋,帮基层解决住屋问题。”

如果唔系,你收返高球场都无用,最后都唔系攞嚟起公屋,帮基层解决住屋问题。
邓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