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无明】做人不要太方皓玟 躁郁症忌同情、陈腔滥调式安慰
话题作《一念无明》终在上周上映,饰演余文乐未婚妻的方皓玟,本打算三十岁组织幸福家庭的她,被病发的余文乐打断计划,随后靠著宗教令自己得到救赎与“宽恕”,又误以为这样可以协助余走出谷底。一幕自私又自以为是,再加点责难与“伪宽恕”的捉错用神,加上方鼻泪眼泪并流的精湛演绎,实在令人看得肉紧。
在香港,每100人就有3名躁郁症患者,女性发病比例更比男性高1.89倍,当中的高危期为15至25 岁。要是另一半,或是身边朋友怀疑,甚至被诊患上此症,要是换了你做方皓玟,又应何去何从?
话题作《一念无明》终在上周上映,余文乐饰演的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患者,与曾志伟这段㓥房父子情固然值得看。但戏中亮点,却落在饰演余未婚妻的方皓玟身上。本打算三十岁组织幸福家庭的她,被病发的余文乐打断计划,随后靠著宗教令自己得到救赎与“宽恕”,又误以为这样可以协助余走出谷底。一幕自私又自以为是,再加点责难与“伪宽恕”的捉错用神,加上方鼻泪眼泪并流的精湛演绎,实在令人看得肉紧。骂还骂,要是换了你做方皓玟,又应如何自处?在香港,每100人就有3名躁郁症患者,女性发病比例更比男性高1.89倍,当中的高危期为15至25 岁。要是另一半,或是身边朋友怀疑,甚至被诊患上此症,哪些说话不应该说?又有哪些事情,是我们应该做的?
1. 先学习什么是躁郁症
虽然情绪病在社会上的讨论愈来愈多,但我们对躁郁症的了解,始终不及抑郁或是焦虑症。同时因为身边人情绪两极,没有单方面的极度抑郁或焦虑症状,我们一般不容易觉察,外国有些研究统计更发现,有些患者因征状不明显,可能拖延12年才能接受正式治疗。所以要协助身边人走过这难关,除了观察其情绪波动变化,有否至少连续一星期,出现异常及持续的高涨、兴奋、或暴躁的情绪;同时间又经常焦虑症、滥用安眠药和镇静剂、酗酒等。第一步是学戏中饰演爸爸的曾志伟那样,多了解病症成因,以减少误解偏见,继而寻求专业意见。
3. 别再陈腔滥调说“冷静”、“开心啲”
不少患上过躁郁症的患者,都过著坐过山车般的情绪与人生。情绪忽然高涨,又突然感到自己一无事处,甚是抑郁。Dr. Sack亦指出不要以为说什么“冷静”、“开心啲”等打气字句就能帮忙回复情绪中间点,要是能平静、提起劲他们早就做了。作为身边人,我们可以尝试问他们有什么可以帮忙,或是提议一些大家都可以一起做的事,简单如外出呼吸新鲜空气已可。当对方没那么紧张,再跟他们详谈下次发现类似情况,可以如何帮忙,再作对策。
4. 没有人想自己有病
余文乐在戏中求职时有一金句:“Bipolar还bipolar;Bipolar disorder还bipolar disorder,我可以好order咁去bipolar。”事实是遗憾的,作为病人,既不能完全order(控制),更不能选择从未患过此病。时至今日,医学界认为遗传因素、脑部结构、脑部神经传递物质失调、荷尔蒙变化、压力及曾遇重大变故等,都可以是成因,且非单一成因导致。所以即使你口才如何了得,都难以三言两语令身边人开心起来。
7.“唔系所有嘢都可以外判!”
“唔系所有嘢都可以外判!”是作为爸爸的曾志伟,於戏中末段有感而发的一句讽刺话。要是身边的朋友患上了癌症,我们会不时探望,或是写卡送礼聊表心意;但换了是情绪、精神的疾病,我们总有种错误观念,就是别碰他,让他们自己冷静一下就会好。情况当然不是这样。感到被世界遗弃,才是最令他们绝望的感觉。躁郁症与糖尿病和心脏病一样,属长期疾病,需长时间妥善治疗。只有跟他们真正关心、互动:一次失约、惨吃柠檬也不要气馁,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转化成勇气,走出困局。
资料来源:www.psychologytoday.com、医院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