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妄想症”又发作、经常感“孤独”?原来“大脑”在偷懒!
有试过参加瑜伽班时,总觉别人笑你姿势差,觉得这班同学没好人又难为情,决定以后不参加?不论是开会,或在茶水间,总觉得某同事永远在细声讲你坏话,因此他以后提议什么,也看不顺眼?会做这些“决定”,是客观审视环境,还只是出于自卑吗?可能以上皆不是。
上星期的一个早上,我因为想尽快出门上班,便在前往巴士站的路上,边走边吃着我的早餐—“雪梨”。咬着雪梨时,总觉身旁不少路人投以奇怪目光。我心里反了一下白眼:“未见过女仔边行边食生果咩!”但当发现迎面而来的路人都在打量我,我亦渐渐由不屑变得很尴尬,甚至决定以后不在街上吃生果。但我做这个决定,只是因为感觉害羞、难为情?
我们倾向为自己寻找“证据”
每个人都是“主观”的,但我们的思考模式更会为了证实自己主观的想法,而寻找“证据”。就好像当我觉得别人在“歧视”我,我会多望几个途人,肯定所想;或当我们感“孤独”时,更倾向寻找“证据”,如在Facebook特别注意到朋友开心旅行照、情侣放闪照,确认自己的“孤独感”。这不是“自虐”,而是一种“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说的是我们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证据”,去证实我们的主观感觉。而往往这样的思考模式,影响了我们往后每一步的决定与想法。
“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说的是我们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证据”,去证实我们的主观感觉。而往往这样的思考模式,影响了我们每一步的决定与想法。
确认偏差“最佳例子”:情人眼里出西施
这种确认偏差,亦改变我们投射出对别人的不同想法。好像当我们喜欢上一个人,即使他做什么事情,我们也觉迷人。相反,当我们已经不爱对方,不论他做什么事都觉很不顺眼。同样道理,这都是为了“证实”我们内心的想法。确认偏差甚至会影响记忆,如我们认为中学时代过得不太好,那么就会只记得那时不快的回忆。
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思考?美国洛杉矶市南加州大学就曾有研究,发现当受访者接收了与自己政治观与信仰有抵触的资讯时,大脑回应身体痛楚的区域也活跃起来有反应,就像受访者身体上受伤感痛楚似的。即是说,我们都不喜爱面对与自己理念、想法不同的事情。因此我们不是在逃避,就是要找“证据”去支持我们的想法。加上,当大脑面对与自己想法不同的讯息时,就要用很多“ram”去厘清事实真相。所以想省“脑力”的我们,很多时就会只愿接收与自己想法一样的事情,则是我们说的“确认偏差”。
以为自己已很理性,“确认偏差”式思考却易坏大事。但我们又可以如何抽离于这思维模式,避免做错决定?
摆脱偏差想法:主动寻找“对立意见”
主动寻找“对立意见”,的确有点违反人类的行为模式。但这样却可以减少我们堕入“确认偏差”的comfort zone。这方法可以轻易apply到不同的生活问题上,就好像女生们想购入一件护肤品,我们会在google搜查“XXX护肤品 好用”,为的是寻找证据“加持”你购买的决定。认识了“确认偏差”后,下次我们不妨多主动寻找与自己相反的意见,好像搜查“XXX护肤品 差评”。我们多看不同立场的意见后,才能帮助我们做出最好的决策!
不要介意对或错!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曾有研究,指出不介意成败愿意尝试的学生,都比为了更易成功而避免挑战性问题的学生,有更好更稳定的学习表现。不想“舍难取易”而错失人生的学习经验,我们就不要把成败看得太重。当我们把好奇心,经验与学习作为人生的生活宗旨后,我们就可以摆脱“确认偏差”,为人生带来更好的决策与经验。
资料来源:psychology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