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躁底”?不只是生理期影响 更可能是“自我厌恶”表现!
女生在某些日子,总是特别“躁底”,仿佛看见什么事情都觉不顺眼似的。除了生理上有影响,其实也很在乎我们的“想法”。法国有一哲学家就曾发明了一个“思考模式”,可以让人冷静下来不再抓狂。或许,我们也是时候学习这个“降火”小绝技了!
女性特别日子:情绪更易失控?
不是为女生辩护,原来不少女生都曾因周期荷尔蒙的转变,而出现抑郁焦虑、暴躁等现象。女性每个生理周期,体内的荷尔蒙如雌激素、黄体素都会转变。而雌激素的转变除了影响女性身体运作之外,同样亦会影响我们大脑控制情绪,好像影响“安多酚”、“血清素”等影响情绪的物质。更有统计指出,多至9成的女性,曾在月经前出现过不同令人不适的“症状”,我们称为PMS( premenstrual syndrome),包括身体物理上的不适如头痛,以及不同的情绪问题等。在这些日子中,女性特别情绪化、容易愤怒、烦躁,或者有焦虑和想逃避社会的感觉。要减低PMS带来的情绪问题,我们可以调整生活和饮食习惯、适量运动保持身心愉快,简单来说就是放松心情减轻压力。当然,亦可以寻找妇科医生的药物协助。
不过,如果你是一年365日都是“阿燥上身”,那么除了改善生活习惯之外,更要改善“思维模式”!
对别人容易抓狂:原因可能是“自我厌恶”?
有些时候,别人的一句话、一件小事,可能特别容易触动我们的神经。好像,为什么难得在家休息,隔壁屋也会钻墙装修?为什么难得决心跑步,天气就变差下雨?
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是“黑仔”代表,正正是“连个天都唔钟意我”。我们甚至会讨厌怀有“恶意”的对方,觉得自己被故意伤害,但有想过原来这些想法,或许是来自“自我厌恶”的心理状态吗?这种“自我厌恶”的心理令我们总觉得自己是别人嘲弄或伤害的目标,更会在日常生活中“找证据”去证明自己就是的连环不幸事件的主角。心理学者指出这样的心态很多是来自“童年”经验,因为小时候经常被指责错失,在这样的负面成长环境下,亦令我们总会以“最坏情况”的思考模式去面对生活问题。而往往这种负面“被迫害”的心态,令我们总觉别人的冒犯行为是有“恶意”,因为亦令我们容易抓狂、发脾气或是想要攻击对方。
延伸阅读:说话没趣难“埋堆”?“四部曲”捉紧听众心 即变办公室人气王!
冷静10秒,想一想冒犯行为“动机”是什么?
要学会管理情绪,先给自己10秒时间。想想当小朋友犯错或是做出了一些无礼的行为时,我们会认为“他无心”、“可能没人告诉他这样做不对”等等。会这样想,是因为我们会猜想他们做出冒犯行为背后的原因。但来到面对“成人”的错失与冒犯时,人们大多会倾向认为别有“恶意”冒犯。好像某人打尖,是因为他恶意地想“占便宜”;某人没跟自己打招呼,是因为他刻意地对你无礼貌。但其实只要多想一层背后的动机,或可以化解我们的不快。可能他可能是搞不清排队位置,也可能他听不到我们的“打招呼”而没有回应。像面对小孩一样,如果我们可以多考虑别人行为的“动机”,亦可以大大减低我们容易抓狂、不悦的情绪。
延伸阅读:另一半只懂“教训” 想诉苦却愈说愈伤心?情人要的只是……
哲学家建议:先找出那条“刺”!
10秒过后,还是不由自主地躁底抓狂?法国哲学家Emile-Auguste Chartier发明了一个让人们面对不如意事可以冷静的“公式”:我们“永远不要说别人是邪恶”;相反,我们应“找出那条刺”。
即是说,我们要理解到别人“糟糕举动”背后的原因。令人放下愤怒的方法,是想像别人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也受了不同的折磨或伤害。说到底,无人是完美,亦无人可以24小时保持good behavior。我们不应只看事情的表面,而应要见去理解人们犯错“背后”的不同可能性。只要理解每个人背后也有他们的难处、问题、悲伤等等,慢慢我们就可以把“愤怒”转化为“怜悯”,放下导致我们抓狂的多余执意了。
资料来源:The school of life、web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