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专教育】职业专才教育发展80年 为何仍比不上大学教育?
特首林郑月娥连续两年在《施政报告》提及职业专才教育是培育下一代的重要一环,主力推动职专教育的职业训练局也磨刀霍霍,近年推出不少与时并进的新课程,欲摆脱“读书不成的人才去念职训局”的标签。然而,与大学教育相比,职专教育在中六学生心中仍属不得已的选择,即使未能入读八大,也宁愿修读副学士或高级文凭课程,以延续转升大学的希望。绝大部分人认为唯有入读大学,才有更好的向上流动机会,甚至是踏足社会的入场券。香港的职业教育已有八十年历史,照道理说应有相当的认受性,何以仍然成为一众青年、家长,甚至是前线中学教师的选择禁区?
我并不特别觉得入大学是必须的,但教育制度不断在逼我走这条路。
眼前的两位小妮子,一个叫子悠,另一位叫Kitty,是“00后”社会新世代,说起教育制度都想法满满。Kitty因为家人压力,逼着自己要再加多百倍力念书,务求考入大学,每个星期的周一到周五,天天早早起床上学,放学后又留校做功课直到关门,然后改往自修室温习,接近晚上十点才回家吃饭,洗澡睡觉。她说:“我并不特别觉得入大学是必须的,但教育制度不断在逼我走这条路。”子悠比较“幸运”,家人没逼得太紧,还因为讨厌中学的刻板教育,成功游说父母准许休学一年。这一年她自修学习,上网找真正感兴趣的资料,知识不再只从书本及老师而来,还从日常与别人交际的过程中得到。她兴致勃勃地说,想找一天跟家里大厦的清洁婶婶学习做个清洁工,体验她从未经历过的生活。
不过,两个在截然不同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少女,谈及完成中六学业后要升学还是就业时,却一致地说要入大学。那么假如入不了大学,会考虑职专教育吗?她们齐齐摇头。Kitty的局限或许是受父母影响,子悠对前途同样只有单向的选择,多少反映即便父母如何开明,许多年轻人仍跳不出“入大学才是成功人生入场卷”的根深柢固社会思维。
说起职专教育,不能不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业学校与职业先修学校的兴旺。当时工业学校数目及报读学生人数均急速增长。然而,随着香港工厂北移,工业式微, 针对制造业培训的工业学校与职业先修学校也开始没落。1997年3月,当时的教育署发表《职业先修及工业中学教育检讨报告书》,正式解除工业学校及职业先修学校中“工业”与“职业先修”的捆绑。这两类学校的课程不必再受制于必须有大比例的实用或工艺科目,可以用文法中学主流课程,即语文科、人文学科代替。报告提到,为了更好地统筹工业教育的发展,建议政府设立机制,确保职训局与全港中学紧密协调,令学校教育与职训局辖下院校的职业训练顺利衔接。
遗憾的是,经过二十一年,中学教育与职专教育仍然存在鸿沟。学生在校内接收的讯息往往是“职专教育是怪兽”,中学也因要保住校誉而不鼓励学生优先选择职专教育。
在去年《施政报告》中,林郑月娥再次提出发展职业专才教育,并在去年4月成立“推广职业专才教育专责小组”协助推动。其实,政府在2014年也成立过专责小组,检视职专教育的发展。一年后,更发表《推广职业教育专责小组报告》(下称《报告》),建议把“职业教育及培训”更名为“职业专才教育”并加强推广,例如在不同平台宣传毕业生的成功例子,从而提升职专教育地位。
四年过去,成员之一的香港辅导教师协会副主席何玉芬指出,社会对职专教育的观感已慢慢有变化,特别是经由媒体报道职专学生成功个案,带出“行行出状元”的宣传成效。不过,她也坦言,要进一步提升职专教育的社会地位,不能仅靠推动职专教育。“每件事也是互相牵连的,政策不是独立个体。就如高中生涯规划与职专教育不能分割,甚至与家长教育及老师培训也有关。”
迷信大学的光环效应,不理自身条件,坚持要入大学。其实有点不面对现实。
大学与职专教育对立?
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大部分中学生都要面对“一试定生死”的文凭试。公开试来临之前,学生需要思考继续升学还是走入职场。现为香港迦密爱礼信中学校长的何玉芬,也会辅导中六学生的升学及就业。她最看不过眼的是好些“升学专家”常常列举一堆“水泡科”,教学生如何“稳入”大学。“什么叫水泡科呢?即是并非最好的选择。”她为这种现象感到心焦,“这是学生将来几十年行走道路的一个起点,是很复杂的问题,需要慎重考虑,不能简化为‘水泡科’与‘入大学与否’……不论成绩好坏,所有Banding(派位成绩组别)的学生,其实在选择自己前途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迷信大学的光环效应,不理自身条件,坚持要入大学。其实有点不面对现实。”
当大学学历成为社会人力市场最基本要求时,大学教育自然被视为中学生唯一的升学路径,家长、学生、老师均全力投入其中,其他类型的教育沦为次等升学选择。香港教育大学协理副校长姚伟梅感慨地说:“家长常以为,子女入到大学就解决了所有问题。以现在退休年龄65岁划分,学生完成大学教育后只占三分之一的人生,接下来的三分之二时间要在社会打滚。为何觉得入了大学便是解决了人生大半的问题呢?”
姚伟梅认为,造成这种观感,问题在于政府的资源投放。“政府不能保障所有人都可以入大学,入不到的就‘冧晒’。即便升上大学,也会认为如果无法入读香港大学就等于不够好,这种权威主义很强。”她指出,不应以对立心态看待大学与职专教育,不能任由入不了大学的人继续浮沉,也不能一味令年轻人继续视大学为唯一升学选择。
现在回头再去看,十五年过去,但问题没有改善,看在眼里,我有少许失落。
职业导向教育在高中缺席
在2004年撰写的《“职业导向”课程是全港中学生的“必须品”》一文里,姚伟梅已提及职业导向课程应与“主流科目”并行,这是国际趋势,香港须急起直追。她当时深刻观察到职业导向教育在中学教育课程的缺位。“现在回头再去看,十五年过去,但问题没有改善,看在眼里,我有少许失落。”
2005年,教育局推出“商校合作计划”,让中学生课余到工商机构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将来升学与就业打造基础。在姚伟梅眼里,这显然不足够,她理想中的“职业导向”教育应属高中生必修课,学生在高中三年内最少选修一项职业导向课程。她指出,这除了可让学生累积工作经验,有利他们思考和选择未来前路,也可让他们及早接触社会。她特别提到,教育大学的教育学系学生必须到学校或教育机构实习方可毕业,因为在真实工作环境体验到的,与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或有出入,唯有实战经验才可令学生更清楚了解未来走进工作场所要面对的困难。
新高中学制除了基本的四科核心科目及甲部选修科目以外,还包括有一定职业导向元素的应用学习科。教育局的文件形容“学生可透过应用学习课程所提供与职业相关的情景,加深对各行各业的认识……可协助他们在特定的范畴内探索及了解就业及终身学习的路向。”推广职业教育专责小组2015年也提倡增拨资源推动应用学习科,提升其认受性。政府在翌年的《施政报告》采纳了小组《报告》建议,全数资助学校提供应用学习课程的费用。去年的文凭试亦把应用学习课程的最高成绩等级由原来的三级提升至四级。数间大学也由拒绝承认转为接纳应用学习科为选修科用作计算入学分数。然而,修读应用学习科的学生却没有明显增加,长期维持在高中生总数6%至7%之间。
应用学习科目何以推行十多年仍未得到学生支持?香港教育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学系讲师许汉荣一语道破:“(因为)当年推行时,没有一间大学愿意承认。”这令应用学习科读来也没用的“第一印象”深入民心。即使现在已有院校部分课程愿意调整收生要求,不过许汉荣对应用学习科的发展仍然不感乐观,特别是对成绩一向较好的第一组别学校来说,还是宁把资源放在主流科目而非应用学习科。
教育局应鼓励中学采用全校参与方式推行生涯规划教育,并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支援,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探索包括职业专才教育的不同出路。
教师乏“职业”认识 难辅导学生生涯规划
2015年的《报告》把“生涯规划”与“职专教育”连结:“教育局应鼓励中学采用全校参与方式推行生涯规划教育,并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支援,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探索包括职业专才教育的不同出路。”乍听之下,一个好的生涯规划能令学生及家长对职专教育少一点抗拒。然而,当抗拒的是前线教师,甚至是办学团体,这个结,又该如何解开?
2014年,“生涯规划”四字在公众眼中冒起,然而它在教育界并非新鲜事。生涯规划即是升学及就业辅导,教育局于2014/15学年起,每年为开办高中班的中学提供50万元,推广生涯规划。不少学校用来邀请坊间的升学辅导人员办讲座,或是让学生接受 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职业性格测试。先不谈测试的准确度,由于测试结果只是列举出一堆比较适合学生性格的工种,最终对学生作讲解的还是负责生涯规划的教师,但有不少教师反映在辅导升学就业时有困难,因为他们并不掌握每项职业的性质。
姚伟梅是教育大学2016年展开“肯定”伙伴计划的重要推手。她说推动该计划是因为看到前线老师教授职业教育时的疑惑,“他们也不了解职业的前景为何。”“肯定”计划连结商界与学校,除了办职业讲座之外,还有一本由教育大学学生参与制作的小册子,内容由学生访问不同职业的从业员,介绍各行业的前景与晋升阶梯。小册子会发放予中学,以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行业资讯,让高中学生接受升学辅导时有更清楚的方向。姚伟梅说,教育大学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他们需要学习如何取得职业资讯,然后才知道如何辅导学生。
何玉芬也坦言,目前高中生的升学及就业辅导,最缺乏的是一个资料整全的职业教育资讯平台。她指出,辅导教师协会早于2007年便整合了700个香港职业分类,推出过一本职业介绍小册子,过程中与行业商会、人力资源公司、政府的不同部门协作,“就算我们多努力,也只能做到一部分(职业)。”最令她难忘的是向政府索取资料的经验,“问劳工处有没有像美国O*NET(当地劳工部推出的职业资讯网站)的数据库,他们连香港completeoccupational title(完整的职业种类)都没有。”
高中阶段职业导向教育的缺位,令学生对何谓职业缺乏想像,也令职专教育难以发展。那么,前线教师对职专教育又有什府看法呢?是接纳还是抗拒?新高中学制提倡的“多元进路”,直到今天仍然只是句口号,大部份学生“争崩头”也要考进大学,新学制如何阻碍了职专教育的发展?继续阅读:【职专教育】新学制局限学生出路 “多元进路”是场梦?
上文节录自第145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月7日)《 职业专才教育重振难 谁令“工字不出头”?》。
相关文章:【职专教育】职训助培育本地专才 VTC:毕业生具Work-Ready优势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
其他《香港01》周报有关香港教育的文章:【通识教育.一】由千人选修变六万考生的核心科 缘何“弹”起?【通识教育.二】政治化下的科目检讨 前线老师:须回归专业讨论【通识教育.三】香港社会想要怎样的青年人?
【冲上云霄】落实机师本土化 从拓展航空专业学位开始【冲上云霄】考机师牌自费贵 追梦少年:以为有钱才能做机师【冲上云霄】与邻近地区合作训练 加快培育本土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