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武经文|明代以前武术史料零散 清末民初重新建构中国武术盛世

撰文: 转载
出版:更新:

【武编按】中华文化最早可上溯至商周时代,但今日现存的中国武术真的有数千年历史吗?本文节选自麦劲生博士的著作《纬武经文:创建中国武术的近代历程》,第9-14页。

【本文获三联书店授权转载,标题为编辑撰写】

大家常有的印象是,中国武术经不同族群的贡献和数千年累积,发展成复杂多姿,集格斗、健体、医学和心灵修炼等元素于一体的系统。各种武术元素,从远古开始形成,而且在互相渗透之下有机地发展。从先秦为起点,直至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为止,军事、民间武技和身心修养各种元素早已融为一体。以色列学者夏维明(Meir Shahar)对少林武术也有以下观察:“我们今天所熟识的拳术不是为狭隘的战斗而设计,而是广泛应用于健身强体和精神修炼。原本用于医疗和宗教目的的体操术和呼吸术被融入拳术,最终形成集技击、治疗和宗教修炼于一身的综合体。”问题在于,这些不同因素,是同步发展还是在不同阶段陆续成为中国武术的成分?我们对中国武术的一体性印象是从何而来?

自古以来,武力毫无疑问用于人与人、群体和群体之间的斗争,不难明白格斗和健体早已经是武术的核心。但由于功用不同,用于国防的武术(简称军旅武术)和用于民间的武术(简称民间武术)侧重点和训练方法不尽相同。两者明显沿著两条路径发展,不少人类推两者互相交流影响,但相关的记录有限,深入的讨论亦不多见。我们可以估计武功高强的英雄豪杰会通过各种诸如武举的制度被朝廷聘用,南征北讨;解甲归田的士兵,亦能将军旅所习武艺用于自卫,但这是常理的推测,少有文献充分解释与证明。至于文武合一的教育理想和哲学思想,有否刺激武艺发展或反过来吸纳诸多武艺元素,文献所见同样稀少。事实上,孔子提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一种体性的教育,他自己佩剑,其弟子冉求和子路精通武术。同时,古代的士出身贵族,集知识和管治本领于一身,堪称文武合一。观先秦以后,文士阶层讨论武艺以至健身的材料有限。习云太对此趋势有以下解释:

随著社会的发展,文士内容日益增多,又不能废武事,于是文武兼包之士逐渐分途为二:惮用力者归“儒”,好用力者为“侠”,亦即儒者专于文,侠者专于武……文武分途后,文人轻武,武者不文。专门从事武事活动的人,对原有武术技术的提高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又由于文化限制,能够流传后世的武术技术文字记载不多,武术技术多靠“口授身传”往下传,以致造成不少精微奥妙随人而亡。专门从事文事的人,逐渐又轻武,不懂武,对武术中的攻防技术无法确切地加以纪录,而精于武艺者又不能著书立说以阐其奥,或有述其妙者又不能解其术,故自西汉以后,武术著作已不多见。

书名:纬武经文:创建中国武术的近代历程
作者:麦劲生、刘继尧
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年6月

近年流行的性别研究,更让我们了解到传统社会中,武与力并非“男性气概”(Masculinity)的必然内涵。性别研究强调“女性特质”(Femininity)和“男性气概”都是社会文化建构远多于与生俱来的品质。不同社会因应主导群体的利益、习性和产业结构种种因素界定男女的特性,进行角色定形,并且规范两者社会功能,进行分工,继而按性别分配社会和文化资源。在西方文化的长流之中,男性气概随社会需要转变。一夫当关,律己助人的男性英雄屹立于部族互斗,环境严苛的上古世代;抵御外敌,继承基督教传统的骑士在中世纪冲锋陷阵;但到工商业文明兴起,武力渐渐淡出西方男性精英的世界,克己、整洁、有礼、勤俭成家的男性得人敬重。回看中国的情况,读书人的品行得科举考试和家庭制度巩固,文字记载颇为凸显读书人的文雅特质,平衡了英雄好汉的勇武刚烈。近年的中国男性气概研究,都有颇多关于男性德行、文学修养、交谊、男色,以至消费行为等等文雅的一面。就是自唐代开始为中国培养武将的武举和武学,到宋代以后也重视知书带兵,多于练武卫国,久而久之,武举成为士子入仕的另类途径。尚武之风一度弥漫明代的学术圈,但同时期的武学却充斥纨绔子弟,结果“教法不严,督率无力,朝廷与社会均不甚重视”。尚武、有血性,强身救国的男儿气概观念,到了近代,尤其在清末以后受尽列强压迫的景况,特别被知识阶层广泛讨论。

明代以前,并非没有讨论军旅武术、民间武术、武术和身心修养的材料,但记载少而零碎,而且散落在不同文体和语境中,部分更和文学创作和怪异元素混杂。今天中国武术的一体性形象,大概是一个筛选和建构的结果。有些武术元素和内涵,尤其被视为有特殊价值和中国武术独有的,被保存、强化和发扬;一些被看成不理想和不合时宜的或被放弃,或被自然淘汰;新的和外来的因素,合用的会与既有的武术元素整合。这个过程应该一直在行进,只是之前未必有系统的陈述。我们也可以相信,因应特别的现实和文化需要,这种建构工作会特别惹人关注和受到重视。就如本书后章会讲到的,明代将领在抗倭战争初时处于下风,也目睹日本刀法的厉害,乃反思中国军旅武术的缺陷,在选兵练阵方面求推陈出新,革除不实用的华丽套路,并考虑取材民间兵器武术,从而发展出一些武术的新见解。在清代,武术和社会运动有密切关系,民间的社会运动首领要招徕群众加入武力抗争,既鼓励习武,也利用信仰传说,做成各种疑幻似真的传奇,令武术染上怪异色彩。当然,从清末到民国时期,武术发展成国术,在政策、文化和武术界人士的配合下,成为新时代政治和文化的一部分,建构和筛选的过程是特别清晰。武术在这时候负起了保种建国、健身强民、科学化、精神修养等等使命,也同时得处理一些旧元素如门派与武林传说。方向虽然看似清晰,但政策的持久力、参与者的背景和个人目标、整个武术界的复杂氛围,使发展未如预期,而且引发了不少矛盾。1937年之后,政治局面大变,国术运动失去了之前的动力。

以下六章会铺陈近代建构武术的历程。第二章讲述传统文献对武术的记载重点,旨在指出既有资料不容易表现出前人对武术有一种一体的概念。第三章尝试审视明、清时代的主要武术风尚,从而指出就是在这两个被一致认为是中国武术历史的重要阶段,都只有个别的武术元素得到较完整的发展和清晰的记录。而这些元素却在晚清开始面对挑战和自然淘汰。第四章讨论传统武术,如何踏进民国文化和政治重建与借鉴西方科学与体育这两个主旋律,并且开始调适和改革。第五章从马良的新武术、中国精武体操会和其他新兴武术团体的兴作,看1910至1920年代中国武术转化的方向,和体育化与科学化的实效。第六章以中央国术馆及其相关国术馆的发展为主题,探讨新开创的国术的核心内容和推进方式。当中强调的科学验证、去除门户和身心修养,和传统武术产生什么张力,实际又得到什么结果。第七章以四十年代武术在几个地区的发展作结,意图指出在没有政府主导的情况下,武术回归原生态的发展,一些之前强化的元素情况如何,未解的问题又如何延续。

前人在这课题的研究包罗万有,本书尽量取用,同时参考民国时期出版的专著和期刊。武术、武艺、功夫、国技和国术这些名词,长时期被交替使用,学者亦尽力阐明。为免走进太复杂的讨论,本书以武术为一个大概念,民国之前的军事训练会特别指明为军旅武术,民间使用的为民间武术,也会用武艺来形容个别人的修为。晚清民初时,武术家常交替使用武术、国术和国技这几个名词,本书引用相关作者的作品时,会保留原有用词,但讨论时则尽量使用普及了解的武术一词。在张之江鼓吹下,国术一词深入民心,所以1928年后由中央国术馆和相关组织推动的武术活动就会以国术名之。这些用法不一定完善,只求切合本书论述的方式。

作者简介|麦劲生,香港中文大学学士、硕士,主修历史,副修英文;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历史与政治学博士。历任台湾大学历史学系讲师,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系主任及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西方近代思想、近代史学理论、近代中德关系、近代军事史及中国武术传统,先后出版相关中西文专书十五种,发表论文六十篇。

作者简介|刘继尧,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现为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专任导师。研究兴趣以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武术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

【本文获三联书店授权转载,标题为编辑撰写】

三联书店(香港)将于10月8日举行“以武会友:香港洪拳武馆导赏团”,由麦志刚师父主讲。
武图App2

【形意拳共分有十二形,不晓得大家能否尽数?点击图片观看文字说明】

+7

八种太极发劲方式,点击图片观看文字说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