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武招亲|中国最早出现于北周时期 为何辗转成为武侠小说情节?
比武招亲,是不少武侠片中经常出现的情节。著名者如金庸作品《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为养女穆念慈举行比武招亲,结果杨康战胜穆念慈,却存心调戏而拒绝与女方缔结婚约。其实在中国历史文献中,也曾载有比武招亲的记载,这次让我们简介这几次比武的情况。
早期记载的比武招亲
中国最早出现比武招亲的记载,出自传入中土的印度佛教故事。大乘佛教经典之一《神通游戏》(Lalitavistara),当中有故事记载,净饭王为免太子离家出走,决定为他娶妻,选中释迦族执杖之女瞿波。当净饭王派人前去向瞿波的父亲执杖求亲时,执杖提出按照祖传家规,瞿波必须比武选婿。结果前来参加比武大会的释迦族青年有五百位之多,个个本领高强。太子最终胜出书写、算术、抖角、骑射四轮比赛,后迎娶了瞿波。
而真正发生在中土的最早记载,出自北周外戚窦毅为女儿比武招亲,结果招得唐高祖李渊为婿的故事。据《旧唐书‧太穆皇后窦氏》载,窦毅为才貌出众的女儿招婿,“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李渊)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李渊)。”这场比武其实也不见得是公平斗技,似乎李渊不知如何走后门私下得到(潜约)消息,知道要射中屏雀眼睛才中选。而窦氏将胜出标准定于射中屏中雀眼,其实也将命中目标定得很小,甚考用箭者瞄准能力。
而据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国王海都女之勇力〉所载,也记有元代明月公主比武摔跤招亲的记载。蒙古大汗窝阔台孙子海都王,他有一个宝贝女儿名叫艾吉阿姆(Agianit,蒙古语意为“明月”,又名“忽图伦”),她除了是窝阔台汗国公主外,亦是蒙古著名搏克(蒙古摔跤手)及一名一流战士。据说她在十七八岁时,相貌端庄,身材姣好。有不少贵族青年跑来求婚,可是都不得要领。
游牧民族文化背景
以上两则历史记载的事例,其实都发生在尚武的少数民族或有游牧民族文化背景的隋唐皇室人员身上,反映比武招亲,某程度上是游牧民族遗风。在游牧民的生活圈中,生活面临很多不安全因素,身体强壮、武艺高强的男性,往往代表更有能力为家庭带来安全感,获取更多资源,更容易在大自然环境中存活。在古代《诗经》中,便有诗歌歌颂男子力量: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意思指羔羊皮袍的袖口装饰豹皮,他这个人既威武又有力量:因为这个人强壮威武,才能放心让他参与政事治理国家。
亦有论者指,比武招亲有助摆脱旧势力、旧宗族关系的纠缠,转而向外部寻找更优秀姻亲,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就算生活在太平盛世,讲儒家文明的汉文化圈中,尚文的汉人婚姻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高门弟者更讲门当户对,即使是较低门弟者,择亲家都以考虑亲家的官位、文化背景和经济能力为考虑因素,因为这些资源对农业文明来说,是得以发展家族势力重要资源。
而游牧民族的生存资源,是更以武力为考虑,以上述明月公主故事为例,他的招亲当然也有政治方面考虑。当时窝阔台汗国立国不久,新成的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联盟还很薄弱,海都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王国以外的将领,以得到新的军事支援力量。又以唐高祖李渊为例,李渊祖上李虎,为北周八柱国,即北周王朝的军事贵族,属于显赫的武装势力,可能窦毅私下“放水”(故意相让),让李渊知道“考婿”的标准答案,让他容易过关,结为快婿,联合李家和窦家两股军事势力。
成为武侠小说的情节
比武招亲这招婿途径移稙到汉文化后,便成为武侠小说常见的情节,以此丰富故事情节。除了上述金庸作品穆念慈比武招亲的情节家传户晓外,宋元以来很多流传民间的武侠故事,如《杨门女将》穆桂英比武嫁杨宗保、《三侠五义》展昭与丁月华比剑招亲、讲述三国故事的《英雄谱》关索招亲、民初小说《荒江女侠》高氏兄弟为妹比武招亲,甚至当代影视作品,如由李连杰主演电影《方世玉》亦设有雷老虎为女儿比武招亲的情节。在儒家社会现实里,这种招婚现象根本并不容许,然而在武侠故事的“江湖”却大不同了:江湖上的人是边缘群体,不受文人儒家礼法所支配,江湖本身充满凶险不法勾当,主流社会文化较少干涉江湖文化,因此江湖自然有一套自己的秩序法则,比武招亲便是两家连结时,为了突显女性自主时而所设定的情节。
学者王立先生认为,女性比武招亲往往需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1、小姐的个人综合条件出色,不满足于一般性的被动式的婚配,而有著理想化的追求,往往引起与家长的冲突,家庭遂作出了有保留的让步,于是采取了比武招亲的形式;
2、小姐的父母(主要是父)相对说来较为开朗,同意或是默许女儿择婿有一定的自由度,但要达到小姐满意同时家长也能接受;
3、女方往往是武术世家,因而小姐有较好的身手武功,并且对自己获胜充满信心;
4、女方家里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相应费用,同时在当地也有较大的地方势力,不至于担心地痞无赖乘机纠缠捣乱;
5、求亲的男子不仅仅要求武功高超,更要在武德上能够服人,从而在这一公开化的“选拔赛”当中得到乡里较好的舆论,部分地抵消先前当地追求者的妒忌和不满。
“武德”或人的品行
在历史中的皇室比武招亲史例中,尚且满足到上述五项要求(第五项较难在历史故事中检视);然而在武侠江湖中,若未能满足这五个条件,便会有不完满结局出现,造成情节冲突悬念。以穆念慈故事为例,穆念慈与父亲行走江湖,明显不是地方之雄,结果比武招亲时惹来无赖生事,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这个比武招亲情节精妙之处,便是之前武侠小说中的比武招亲多是大团员结局觅得佳婿,金庸却写一个反派杨康赢得比武悔婚,从而带出上述第五项要求:武德。
上文曾说过,武侠故事中的江湖丛林虽然想不受儒家的主流枷锁所束缚,是讲述社会边缘人士的生活故事。但武侠故事作为普罗大众的娱乐载体,本身有教化社会作用,因此传统文化中“以德服人”、“德行”等伦理元素,以“武德”这一元素重新注入在武侠故事创作中。江湖中女性角色相对主流文化独立自主,比武招亲这种相对半自由的择偶方式(例如女方可以“放水”装输让心仪男方获胜),减低父母之命对女子终身幸福的干预,但如何能自圆其说,在不理父母之命的前提下确保武艺高强的“快婿”能为女子带来幸福?因而,在武侠故事创作中“武德”成为检视“快婿”元素之一,而比武招亲亦成为一个在江湖中人人需要遵守的“制度”。《射雕》中杨康胜出招亲比武后悔婚,为人所不齿正是这种价值的反映。
因此,说到底,现实中比武招亲或真的实力武艺较技;但在武侠故事的读者眼中,暗中仍然是品德较量。
参考文献:
王立:〈比武招亲─个带有侠义色彩的江湖规则的人类学依据母题〉,山西: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5月第29期。
【包括香港在内,现时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的武术爱好者,尝试重塑大枪技法。他们的不少技法,便是取材自《手臂录》。点击图片,观看香港八极拳协会卢韦斯师傅的示范】
你知道日本弓道中的“射法八节”吗?点击图片观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