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2022|麦劲生论近代中国如何重塑武术史 各新尝为何遭挫败?

撰文: 赖家俊
出版:更新:

三年前,麦劲生教授接受【武备志】武博活动访问,谈谈他对中华武术传承发展的看法,并涉及国术百年未解难题的讨论。当时他在访问外向我们提及正在撰写一本探究近代中国武术发展的论著,三年后的今天这本与刘继尧教授合著的《纬武经文:创建中国武术的近代历程》(下文简称《纬武经文》)业已出版,于今届书展与读者见面。我们就这本新书再次与麦教授访谈,他表示先后写成《止戈为武:中华武术在香江》(下文称《止戈为武》)和这本新书后,修订了他对国术传承发展一些看法。

文:赖家俊

【延伸阅读:【访问】麦劲生回顾百年国术未解难题

《纬武经文》全书共六章,除首章引论外,第二章论明代以前的武术景象,第三章开始论及明清以降中国武术发展,尤以聚焦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期间对传统国学文化大肆批判时期,在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中,探赜索隐,缕析武术历史如何被重塑。

麦教授表示古代中国参与武术的人数极多,但肯保存纪录的人却极少,以致研究明以前中国武术发展难免有文献不足征之感,一些传世文献是否真的代表武术文化亦有待讨论,现代一体化的武术观念在古代根本并不存在。

书目:《纬武经文:创建中国武术的近代历程》
作者:麦劲生 刘继尧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06/2022

【延伸阅读】街头武术表演影响军事训练 明代武将促改革

武术文献稀少而庞杂

“古代中国有关武术的内容十分庞杂,有将领用兵技击的兵学、有讲运动养生的医学、有民间戏法技艺之学,有平话小说的武侠文学,甚至巫术文献也有一些我们现在视为武术的内容。我们对古代武术有这些分类,个中原由于我们今人认为武术要有某些元素,大家追溯古文献时便将有近似内容的东西都归入‘古代武术’当中,这让武术内涵在古代呈现零散发展的感觉。”

清末民初短短百年间,中国遭逢内忧外患,面对千年未有之局,待至新文化运动大旗一挥,现代知识分子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武术做学术化整理,却要面对不少挑战。

“讨论近现代中国武术,它既有传统内容,但又有受到近代西方文化影响的部份。”麦教授指出百年前的改革家希望将中国武术调整至适合当时时局需要的内容 ── 既讲个人强身健体,又有助建设民族国家── 这种调整需要引用西方概念,但又非全然合用。“大家不想保留被视为旧文化糟糠的传统武术内容,但挪用西方体操练兵一套又未全然合用,在这个文化工程中传统武术经历筛选和制度化整合,让它引入西学同时维持中国文化的需要,亦符合当时政治社会大方向。”

中央国术馆不单是近代武林的标杆,亦是“国术”这种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图片撷取自Ukungfu:http://bit.ly/2kNs7o4

【延伸阅读】鲁迅逝世85周年|与精武四杰展开骂战 批判新武术的主要原因是?

缺乏有力国家体制支持

新文化运动期间,传统儒学遭到不少知识分子大肆挞伐声讨,另一边厢又有一批文人提出整理国故,重建传统文化。相比于流传二千多年的儒学文化,他认为同样被视为传统文化一环的武术,在这个文化转型的大时代却不具发展优势可言。

“儒学由古代一路以来视为正统意识形态,其发展亦与科举考试制度和中央集权官僚结合,儒学建设的参与者成为士大夫体群,他们有一条明确的发展路线,在社会有显赫地位,他们从儒学中提取精神、政治乃至生计上需要,所以更会保护儒学文化。”

他指出1905年晚清废除科举后,这群参与科举的士大夫仍在一段时间保持其社会地位,因此当近代教育由旧式科举转型至现代学校和考试制度之际,儒学在知识分子群中仍有一定影响力;可是,传统武术一路以来的发展缺乏一致性内容,参与者龙蛇混杂,既有基层草根,亦有绿林流寇,大量非主流精英者参与其中,让大家更难弥合共识。“民国初年突然要把千百年来传流繁复的武术变成可供大家共同学习,强身健体,培育精神的内容,又同时希望透过教育制度让参与者高度认同,其工程可见十分艰巨。”

两位教授在书中剖析清末民初期间,传统武术面对排山倒海的挑战与冲击,虽然有不少有心人企图将传武发展规范化,乃至透过中央集权的学院模式以迎合时代需要,但面对政局动蘯,外侮日炽,以至人事倾辄,传武发展最终遭受挫败。麦教授认为当中原因,既有传武先天传承问题,亦因民国初年缺乏强而有力的政治力量支持,让它难以配合文化急速变化的二、三十年代调适转型。

【延伸阅读:中央国术馆|近代史上首个官方国术组织 集合内外家大师任教授武

未有完善教育培育共识

麦教授表示相比儒学千年来有权威文本可循,士子由参与科举到出仕任官,备受社会尊崇,有清晰的出路方向;但对照传统武术却缺乏一个权威文本让大家共同接受,出身亦得不到保障,纵然民初中央国术馆培育人才,以至马良倡议的“中华新武术”力图寻找新方向,这些规范化尝试没有如帝制年代完整的科举制和官僚制环扣配合,缺乏国家体制乃至完善教育支持,这些新方向很难短时间内能让大众认同参与,也很难在短短几十年内见到成效。

写作本书伊始,麦教授原意带点批判意味,借以拆解传统武术如何层累地各代人逐步添加内容,变成现在的模样。但随著研究逐渐深入,他发觉在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传武与很多传统文化重塑工程十分相似,有不少有心人积极参与,希望能搏得社会的共鸣和支持,动员最多的人参与。“一如民初国学、国画或中医所作尝试,当中国文化受到挑战,传统武术参与者也希望吸收西方文化巩固原本地位,做一体化的尝试。在面对民族危机时,希望将百川归海,让传统文化得以传续。”

【延伸阅读】论“洪拳”非遗发展|麦劲生教授:让格斗归格斗 体育做好体育

传武以体育形式传承料成主流

这几年来麦教授著书立说,探讨近代中国和香港传武的传承发展,随著研究拓展愈深,他开始改变了对传武发展方向的看法。“好像我当初写《止戈为武》时,仍深信功夫一定要打得,格斗乃是核心,其他范畴发展只属附加;但后来我改变想法 ── 当代社会只有少数人需要把武术用于格斗,环视全球好勇斗狠的文明亦已大幅减少,那么武术可如何满足当代人主流需要?可落实于普及教育推广让更多人认识?因此我在《止戈为武》(增订版)终章中补充了我的新看法,要承认让传统武术以体育活动形式发展,才能让它更具生命力承传下去。”

书目内容简介︱中国武术源远流长,绝对是中国文化的精粹部份。只是遗留下来的文献史料不多,也不完整。早至商周时代,已经有载统治者利用武舞训练士兵,鼓舞士气,但之后讨论军旅武术、民间武术、武术和身心修养的史料,稀少而零散,并且分散在不同文体和语境之中,当中部份更和文学创作与怪异元素混杂。本书作者提出,今天中国武术,集技击、养生和修养等不同元素于一体的形象,大概是一个经历倒叙、筛选与建构的结果。晚清以后,在强国强种的历史氛围中,武术受到新的关注,由此开启中国武术转型的尝试,新的体制、新的组织、新的论述从而产生。昔日的资源、旧有的故事、个人的经验、外来的文化等等,出现不同比例,此起彼落的交织,甚至互相交锋。在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武术的历史被重塑,内涵被筛选和补充,时代意义被突显,造就一段武术在近代的生成之旅。

武图Ap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