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杂谈】形意拳:何谓起钻落翻? 由劈拳说起
“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打起打落如水之翻浪,方为真起落”。大抵任何练习形意拳的传统武术爱好者,都会听过“起钻落翻”这四个字。如果说形意拳的内意在横劲,那起钻落翻便是横劲的表现形式。
而对初学者来讲,要体会起钻落翻的劲意,最佳的方法则莫过于劈拳一式。当然这纯属个人见解,如读者有任何其他看法,欢迎交流讨论。
文章作者:貍奴
【武备志】编辑团队校对
相关文章
由手法说起
要解读起钻落翻,每个人的切入点都可能不同。有人会从发劲上讲、有人会从内意上讲、有人会从动作上讲。这些角度其实都合理,互相参照对练习均有好处。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先“肤浅”一点,由手法开始讲。
按字面意思,起钻落翻实为两种手法的统一。先将手由外往内、向下兜,然后再往外翻转手腕,令手心向上钻并且握拳,前臂稍稍擡起,此谓起钻。而落翻则更为好懂,手往下一拍,便是落翻。这两个动作甚为简单,一只手都能连贯去做,但它们却蕴含了形意拳的大小技法。不论是五行拳或十二形,处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迹。
劈拳、钻拳自然比较明显,而炮拳则是配合步法,将手向下磕再往上拱,扩大上下钻翻的幅度。横拳是把上下钻翻的动作,改成斜出。龙形是在钻翻的同时,连带身躯往下压。鼍形是用两手横拨的方式钻翻。甚至是直来直往的崩拳,笔者认为,同样是隐含著上下起伏、里外兜裹的动态,这点日后细谈崩拳时可以详讲。
简言之,即便单论手法,都可以见到“起钻落翻”这四个字,确实是贯穿著形意拳的每招每式。或者可以形容,形意拳的整个架构,都是由起钻落翻所构建。
【图片掫自孙禄堂的《形意拳学》,大家可从中了解上文的各式拳架】
五行劈为先:劈拳的练习要点
了解清楚起钻落翻在形意拳的重要性,现在可以进一步诘问:为何形意拳会选择起钻落翻作为自己动作的核心?它对人体的锻炼究竟有何独到之处?要解答这些问题,就不能再单纯以手法去讲,必需从拳架的设计中找出答案。而劈拳(或部份流派所采用的“鹰捉”)正正是起钻落翻最基本的形式。其他拳架的钻翻动作,都是由劈拳所演变出来。这或许就是前人将劈拳置于五行拳之首的原因。
正如文首所述,不同流派或拳师,对劈拳的演绎都有所不同。笔者在此只是按照自己的见解,拢统地为劈拳写一点行拳的标准,仅供大家参考。
(由外籍武术家Byron Jacobs所示范的劈拳视频,笔者认为解释得颇为到位,下文内容将会以之作为参照。当然部份细节会有差异)
定步劈拳的练法由预备式开始,再转成三体式(右架)。定好三体式后,左手徐徐往下拉、手腕往外翻,手掌随之合拢成拳,直至到达小腹为止。身体的其他部份保持不变,但右手手腕要跟著左手下拉的节奏,同时往外翻转并且握拳。当左手去到小腹之际,两手都应该已经握成拳状、拳心朝上。
之后左手手臂往上擡,并延续之前手腕外翻的动态,姿势犹如从内而外钻出一条抛物线般,直至手肘形成一个大概135度的夹角为止。而在钻出抛物线的同时,前脚亦要往前踏,并外撇脚腕。完成这组动作后,身体会自然往前倾斜,后脚由“鸡腿步”变成伸直,身体的重心也转到前脚之上。
接著,仍在小腹位置的右手,开始沿著躯干的中心线往上擡,使拳头略高于眉。与此同时,右脚亦往前移动,直至脚跟对准左脚踝骨为止。两脚脚掌形成一个大概45度的夹角。此时身体已经重新站直,两手俱置于胸前。
最后,右脚往前踏,但重心依然在左脚。左脚下沉成“鸡腿步”,而两手则如拍物般随之往下劈、手腕内翻。整个人再度形成三体式的姿态(左架)。劈拳的动作由此完成一轮。习者可按自己情况,循环去练,并适时夹裆转身。
【点击图片了解劈拳的各个要点】
延伸阅读
起钻落翻:不在拳中 而在身中
这一系列的动作,对资深的形意拳习者来讲绝不陌生,把它们冗长地写出来,是希望提醒初学者不同转折的要点。然而,单纯地打套路,并不能体会到起钻落翻的内涵。习者还必须将动作做足、做透,令自己能能确切感受到行拳时的力量转换。形意拳既为内家拳,就是要将意、气、力合而为一,这样才能有益身心。
首先,当前手往下拉的时候,它其实是微微蕴含著一种抓物的意识,犹如将东西放进小腹般。这就是《逝去的武林》所提及之“轻出重收”。这种意识无须强行想像,只要习者放松去做,自自然然就会产生类似的感觉。久而久之,当动作纯熟后,连带呼吸都会跟随著下抓的节奏而深入小腹,形成腹式呼吸(笔者不倾向形容为“气沉丹田”,因为丹田的位置及作用很容易遭到曲解,以后或可另文专述),胸腔也会自然扩张。古谱云:“劈拳属金,五脏属肺”,大抵就是胸腔吐纳的意思。
而因为采取腹式呼吸的关系,当完成向下抓拉的动作后,小腹会稍稍收紧。在“鸡腿步”的架构底下,小腹的收紧很自然就会牵动到臀部肌肉,使胯裆向前拱,甚至连肛门亦有点缩提之感,彷似忍大便般(即所谓“谷道内提”)。由于胯裆又跟尾闾骨互相连系,所以此时腰部亦会向前撑起,由日常向外弯曲的状态,变成略为挺直。当胯裆、腰椎都有感觉之后,前手往下抓的动作才算是合格。
接著,随著身躯向前倾斜,原先收紧在胯裆及腰椎的力量,会顺著脊椎往前推移,并顶在“命门穴”的位置,即大概脊椎的L2部份,与胸椎非常接近。此时,全身的体重像是由“命门穴”撑起般。而作为脊椎的顶端,颈椎亦要保持挺拔,才能够让积存在命门穴的力量,继续往上移。因此虽然身躯倾斜,但习者的头部必须有一种向上微顶的意识(太极拳中的“虚灵顶劲”)。这样做亦能够让肩胛骨下沉,令背肌松开,方便力量继续往颈椎前进。
当后手往上钻,并连带身躯站直之时,整条脊柱亦完成了力量的传输。由前手向下拉所开始的动态,现在已经到达颈椎,像把脊柱串连成一条竹杆般。这个力量传递的过程,便是起钻落翻中“起钻”的真实意涵:真正的起钻,并非手部或身躯的活动,而是全身关节的力量,包括指骨、手腕、肩胛、腰椎、脚腕等,可以沿著脊椎,如同波浪般节节贯穿到头部,也就是人体的顶端。因此古谱上有一句话曰“头顶而钻,头缩而翻”,说的不是用头去顶,而是力量必须可以由尾上到头。这种动用脊椎的技巧,就是起钻落翻的奥秘,亦是形意拳内炼与发劲的核心。
以此类推,当双手往下劈、并重回三体式的时候,习者并非单纯是翻转手腕或身躯下沉。而是要由头顶开始,将力量重新往下转移,而这次终点是换架后鸡腿步的脚跟,此谓“落翻”。事实上,当你了解清楚先前“起钻”的原理后,“落翻”也就很容易达成,只须保持重心垂直、下劈的同时松开关节,便能自然完成落翻。因此之故,虽然劈拳以劈为名,但笔者认为起钻的动作其实更为要紧。大家练习时千万不要急于下劈,要在起钻中细细体味,这样才能出功夫。
最后顺带一提,世人常言通任督二脉。其实正如【武备志】的文章提到,任督是处在人体的中轴线,只要练好劈拳一式,将力量贯通好全条脊椎,其实就已经是通任督,无需再打坐存思吐纳。
【点击图片观看内文提到的各项要点】
结语
形意拳的大部份拳式,都是由起钻落翻而来。其中的窍门,就是要习者学懂用全身所有的关节,包括脊椎的每一块骨节,去打好各招各式。而要体会到这种特殊的运劲法门,劈拳实在是个不二的练习之选,无怪被称为形意拳的母式。
如果说形意拳不离起钻落翻,那习者则是终生不离劈拳。劈拳,就是形意拳的奥秘所在。
相关文章
【形意拳法有十二形,本文提及了一些,未知大家又是否了解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