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介】《形意拳术抉微》

撰文: 武备志编辑团队
出版:更新:

刘殿琛,本名刘文华,河北深县人,其父刘奇兰乃形意祖师李洛能门下“八大弟子”之一。他从少研习形意拳法,并先后在天津北洋法政学校、京师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及天津中华武士会等机构担教。

1920年,刘殿琛出版了《形意拳术抉微》一书,详细介绍了形意拳的各式拳械技法,还以当时颇为新颖的生理学说,去解释其中的拳理。莫说在上世纪初的中国,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价值依然不容小觑。今天【武备志】便尝试以有限的篇幅,跟大家介绍一下这部承前启后的《形意拳术抉微》。

 

拳械合一

《形意拳术抉微》全书共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讲述传统的形意拳理论,包括丹田、炼气、六合以及桩功等。这些理论大多都见诸于早期的心意六合拳谱,或其他流派的形意拳学说。例如在第二章《炼气说》,便提到了“紧撮谷道”(类似于马步的提肛)对内炼的重要性,而这点在1915年、孙禄堂撰写的《形意拳学》中亦有论及,即“九要”里的“提者,谷道内提也”。

至于其他理论如“心意、气意、力意三者连而为一”和“三尖相对”等,亦都在《心意六合拳谱》等经典的心意拳文献中被多次提到。由此足见刘殿深对前人学说的继承,同时也再次反映出心意六合拳与形意拳之间的传承关系。

然而,这并不代表本书在传统理论方面就再无创见。事实上,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述形意拳的内炼功效,刘殿深将很多抽象的经络学说都作重新解释。例如在《丹田论》一章,他就用上了相对具体的名词,去阐明“丹田气”的实际操作过程,即“由背骨往上回住于胸间,充于腹,盈于脏,凝于两肋,冲于脑顶”。

而在本书的下卷,则是形意拳的各种拳械套路,包括五行十二形拳、五行十二形剑、五行十二形枪等。这种拳械合一的编排,并非全然穿凿附会,以崩剑一式为例,它的应用方式固然与拳术大相径庭(这点刘殿深自然意识到,故他曾言剑法虽分五行十二形,然用法不过十招),但其发力机制和步法则确实与崩拳相一致:

可以见到,崩剑的要点为垫步发力,再将剑由腰腹间刺出,崩拳的发力机制几近如出一辙。(图片取自:《形意拳术抉微》一书)


值得留意的是,虽然近世很多内家流派都提倡“脱枪化拳”或“拳械合一”的说法,但真正厘清两者技术关系的典籍却是少之又少。单就这点来说,刘殿深便已经贡献非凡。

 

运动筋肉说

当然,正如文首所言,《形意拳术抉微》的最重要时代价值,是它尝试将传统的拳学理论与新兴的生理学说合而为一,这点在上卷第三章的《运动筋肉说》中反映得最为透澈。
 

(图片取自:《形意拳术抉微》一书)


刘殿深在该篇开首先列举出两张人体肌腱的图片,完整标示出上肢、躯干、下肢以及头部的大小筋腱肌肉。然后便由头部开始,详细解释清楚形意拳动作与肌肉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在胴部(躯干)一节,他便要求习者:

“肩胛宜极力下垂,更因前大锯筋之收缩上掣肋骨,以拓张胸廓…肛门括约筋亦缩小肛门,使向内上方。腰部宜用方形腰筋及横隔膜收缩之力,反张脊柱下部,使上身重点落于骨盘正中线上”
刘殿琛《形意拳术抉微》


简单言之,其实就是传统拳谱上所载的“沉肩坠肘”、“榻腰松胯”以及前文提到过的“谷道内提”。但是这种科学化的表述方式,无疑是更加清晰仔细,同时亦突破了过去抽象的国学语言

至于在上肢部分,他又用类似方式解释了三体式中的前手动作,即:

“宜用力内转二头䏝筋,与三头䏝筋平均收缩,俾前后相抵抗,肘向体中线扭转,前䏝与上䏝常成九十至一百七十度之角。并因回前圆筋之收缩,使腕部侧立。”
刘殿琛《形意拳术抉微》
孙门张烈示范的三体式,其前手动作与上面的描写相附。(图片撷取自:http://bit.ly/2IFG6Gg)

 

再版

上年8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了一个“武学名家典籍丛书”系列,将很多不同流派的经典拳谱重新校对、注释,其中便包括了刘殿深这部《形意拳术抉微》。

各位读者若然想认识传统国术的演变轨迹,不妨参阅下这部再版的《形意拳术抉微》,或许可以对“国术现代化”这个近年炽热的话题,提供全新的思考方向。

 

(图片撷取自:http://bit.ly/2IAJ6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