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拳情意结
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请先看看一条片段:
这是“鸭拳”,相信除却少数国术发烧友外,大部份人在观赏这套拳法时,难免会露出尴尬表情。
东方武术,许多都包含着自然哲理,透过模仿动物神态来行拳也就正常不过。泰拳、印度卡拉里帕亚特(Kalari payattu)等武术,均有以虎、象一类猛兽入名的招式,借此彰显自己的过人力量。
可是,能把象形之道贯彻到底,甚至连家禽、宠物都一并学习,确实只有中国武术如此钟爱此道。
象形拳的前世今生
要追溯象形拳的源头,近乎不可能。盖因自中国体育有文字记录开始,就跟各类奇珍异兽扯上关系。撇开拳法,单是易筋经、五禽戏等健身术,便无一不是象形技巧。这种特殊的“象形情意结”,可以从几个方面讲,首先是宗教。
如前文所述,动物象徴着种种超越人类的自然界力量。在宗教盛行的旧社会,这些能耐会被视作天道的化身。所以模仿动物,就成了一种登天的途径。内家宗师孙禄堂,便在其《八卦拳学》的第一章中写下了这段: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以八卦取象命名,制成拳术……拳中则干为狮,坤为麟,震为龙,巽为凤,坎为蛇,离为鹞,艮为熊,兑为猴等物”
简言之,即象形拳法是沟通天地的必要手段,而武术亦由“运动”升华成“道学”。
另一个较为“现代”的原因,是武术的表演化问题。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官方正式将“养生”和“表演”订为武术的最主要发展方向。及后虽然有所调整,但“武术表演化”却已经成了大趋势。作为表演项目,套路中的搏击元素自然须要让位予美感。久而久之,象形拳就由“手段”变成了“目的”。即比起锻炼武者身心,新派象形拳更加追求动作的拟真度,务求能让观众看到一只活灵活现的“动物”。以螳螂拳套路闻名的内地武术家——于海就曾经表明,他在武术队创编的螳螂拳,最重要考虑乃是动作的优雅,要将螳螂的不同形态表露无遗。
当这种风潮结合了电影,便出现非常有趣的一幕:凡是练螳螂、鹰爪的,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必定紧守刁手和鹰爪,否则就不是螳螂拳和鹰爪功。
这究竟是象形拳,还是拟人法?
象形拳之本质
心意拳、形意拳、虎鹤双形、少林五形、六合八法……,总之凡是传统国术,就免不了会有象形拳套路,这是文化使然,亦著实无伤大雅。然而,真正的象形拳必须要以人为本,而不是单纯模仿动物的姿态,把武者变成了动物的载体。
以形意十二形为例,虽然它也是象形套路,但绝对不会直接从动作上表明“物种”。它所谓的象形,其实是一种抽象,要求武者锻炼出各类动物相应的能力。好像猴形是锻炼灵巧身法、鹰形是锻炼指抓之力等。
同样逻辑亦应用在虎鹤双形上,即虎是讲求猛攻,而鹤就是用以突击,并非真的永远摆出鹤嘴,或者每次遇敌都虎形虎相。
这才是象形拳应当秉持的情意结。武术有其艺术性,但并不应忽略其用以搏击的本意。如果为了只追求形相而忽视了其搏击方面的技术,这大概非前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