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火车上的中国人》摄影师王福春 飞速高铁上不见感情
中国纪实摄影师王福春,经典摄影集《火车上的中国人》最近再版,书中纪录了90年代火车上旅客的人生百态,王福春乘坐火车上千次,从10多万张作品中,挑选出摄影集中刊登的100多张照片。他说:“这是我的代表作,纪录了上个世纪中国人乘火车难忘的记忆。”
王的照片中充满故事,从相拥而睡的情侣、带宠物上车的人、躺在椅背睡觉的旅客、到围着打麻雀的乘客、玩各种乐器的人都有;王表示:“凡是有故事,有情节,有情趣的,好玩的我都拍。”
王福春感慨地说:“现在火车上已没有故事”,他表示:“我过去拍80,90年代拍绿皮火车,尽管那时坐车很痛苦无奈,可车里人与人有感情;今天的高铁人们坐高铁又快又舒适,可人们的感情疏远了。”
“01影像”与他进行了一次对话,分享拍摄的心得。
摄影:©王福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撰文:徐尉晋
影:“01影像”
王:王福春
10多万张照片中挑选
影:老师你好, 《火车上的中国人》出版十多年后,至今已成为经典,多年来不断再版,你怎么看自己十多年前的作品?
王:《火车上的中国人》是我的代表作,纪录了上个世纪中国人乘火车难忘的记忆,现在回头看这些作品都成历史了。所以各出版社喜欢出,中国人喜欢看,“后浪”出版社的这版是第五版本。
影:当年出版《火车上的中国人》的过程是怎样的?当中最困难的地方是甚么?您如何从上万张照片中挑选照片?
王:我出摄影集的困难很多,找到“中国铁道出版社”,他们见我拍的是铁路最落后的一面,所以不敢出。加上,我个人出版没有经费,没办法,只好卖掉三台相机,集得五万元(人民币)实现了《火车上的中国人》第一版。
2000年,摄影集编好了,但肖像权的问题令我困惑了一年多。后来,我咨询过律师,对方认为,当中的分水岭,是作品属于商业抑或非商业性质。由于摄影集有定价,报纸杂志有发稿费,你说是不是商业,真是说不清楚。2001年我硬着头皮出了,到今天也没人找我。
我拍的照片不只上万张,是10几万张选出的,其实我选的以90年代为主,都是中性的,部分照片像爬车窗上车的人,坐在行李架上的旅客我都没选。
纪实摄影师应具备文学家的思想,哲学家的思辩,美学家的愉悦,漫画家的幽默。
凡有故事的我都拍
影:摄影集充满车厢里的人生百态:有孩子,情侣、吸烟的乘客、带宠物上车、玩乐器、甚至打麻雀的人,请问拍摄时有甚么会特别吸引到你?或者你都在寻找些甚么?
王:凡是有故事,有情节,有情趣的,好玩的我都拍。寻找人生百态,人性的真实的一面,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凡是社会出现新的事物,如大哥大电话等我都拍。今天拍下,明天成为历史,你不可以重复,别人也不可复制。
影:你认为怎样才是一张好的纪实摄影照片?摄影师要具备甚么条件才可拍到这样的作品?
王:一幅好的纪实作品应具有时代特征,是历史的见证。真实是生命,思想是灵魂。纪实摄影师应具备文学家的思想,哲学家的思辩,美学家的愉悦,漫画家的幽默。你具备这四点就是优秀的摄影师。
火车上已没有故事
影:你曾表示“现在的火车上已没有故事”,为甚么?
王:我过去拍80,90年代拍绿皮火车,车速低,车次少,民工潮一下涌进车厢,人满为患。尽管那时坐车很痛苦无奈,没坐一站一天一宿或两天两夜,可车里故事多,人与人有感情,打朴克、下棋、打麻雀,少一两个人你来,大家在一起玩。
六个人坐在一起不认识,我是哈尔滨的,你是上海的,他是兰州的,不到几分钟都成朋友,有烟同抽,有酒同喝,感情一下拉近。车里演绎各种各样故事。大款打大哥大,听郑丽君歌曲,为增加收入专设放像车厢(编按:投放映像的车厢),小电视出租,集体做广播体操,主人带宠物上车等,现在都没有了。
今天的高铁变成陆地航班,豪华的流动宾馆,人们坐高铁又快又舒适,是幸福和享受。可人们的感情疏远了,临座挨著不交流,电视就在头上,但没一个擡头看电视的,都低头看自己的手机和电脑,全车厢一个动作,全是低头族。所以故事少了。
被摄影师久保田博二作品震慑
影:你最初接触摄影时,有没有受到那一位摄影师启发?有没有最喜欢的摄影师或艺术家?
王:我最初接触摄影是受文革时摸式化,工式化的影响,以摆拍为主。后受香港沙龙唯美影响,拍风花雪月,讲光讲影。80年代初,日本久保田博二(Hiroji Kubota)拍中国在哈尔滨会展中心展出,一下把我震住了,全是一两米的大照片,都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人真实的生活。上万包钢工人穿著解放服,骑著自行车上班,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
从那以后改变我拍摄手法和方向,由摆拍到沙龙唯美,再到现场抓拍。那时没有纪实摄影一说,也没有专题一词,看不到有关摄影的书。再后来在杂志上看到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萨尔加多(Sebastião Salgado)的作品,特别喜欢萨尔加多的劳动者作品,对我影响最大。
好的作品,不在于是什么机器拍的,是菲林还是数码,关健看作品的文献价值。
数码摄影“不是作品”
影:你曾在访问中说过数码摄影“只是影像,不是作品”,可否讲解一下?现在创作时你仍坚持拍摄菲林吗?
王:在我的摄影生涯中,特别喜欢传统相机和黑白影像。135、120、4×5、8×10格式相机我都玩过了,而且用不同画幅的相机,拍出不同题材的摄影专题,感受到了不同画幅相机给我带来的不同乐趣。
我是个顽固派、保守派,总觉得数码拍照太简单,“只是影像,不是作品”。我在摄影界说了将传统影像传统到底。
2002年我来北京,每次出行办事都乘坐地铁,于是便想拍《火车上的中国人》姊妹篇《地铁里的中国人》。可两年多,我的莱卡菲林相机,在地铁里火车上无能为力,冲出来的照片模糊的多,清晰的少,在地铁里找不到火车车厢里的曾有过的感觉。
从菲林到数码
就在我困惑时,2005年我儿子送我一台小数码口袋机。我这人比较传统,不愿接受数码,可到地铁一试,立竿见影,太神奇了,一下找到感觉,我放下菲林机,拿起数码机。后来我意识到好的作品,不在于是什么机器拍的,是菲林还是数码,关健看作品的文献价值。
在火车上拍照机器大一点都不行,令我不安的是像做贼似的,你一举相机,马上遭到白眼和指责,甚么肖像权、隐私权等都来了,人们自我保护维权意识增强了。我只能选择小卡片机。我形容自己是职业小偷,偷的不是旅客财物,是旅客的影像。
优秀纪实摄影作品内容美是第一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永远大于形式,但愿内容形式完美结合。
影:你说过“冲晒相片出来,会有一种感动”,现在有不少年轻人都是从网络上认识到你的作品,你会怎样向他们解释实体照片的价值?
王:过去用菲林相机在火车上拍照,难度太大了,列车里弱光,加上列车晃动,很难避免拍出来的照片会模糊。冲洗放大过程也太复杂,每次拍完都是未知数,只有冲出后放成作品你才能看见,当你看你的满意作品时,非常激动,就像你刚出生的孩子一样。另外,你不被被摄者感动,你的作品也不会感动别人。
优秀纪实摄影作品内容美是第一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永远大于形式,但愿内容形式完美结合。好的纪实摄影作品是有生命的,永远流传下去的,它的价值是留住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
影:你说过用徕卡相机适合在火车上拍摄,因为轻便,也不让人注意。现在手机摄影是否也有这样的好处?
王:在上个世纪人们防犯意识不像今天这么强,徕卡属于小机器,相对隐蔽。但在今天,徕卡机都显大了,所以用Sony RX100 V是最佳利器。手机虽方便,影像还达不到卡片机水平,但我相信很快就会达到相机标准。
将美术元素融入摄影
影:你自己年轻时是画画出身的,直到40多岁才开始摄影,请问绘画对你的摄影有甚么影响?你认为绘画和摄影两种媒体的关系是甚么?
王:我前半生从事美术宣传工作,多次接触摄影,对摄影不感兴趣,总觉得画画是艺术,摄影是技术。1977年文革一结束,我在单位工会当宣传干事,工会主席让我拍劳摸照(编按:劳动模范),当时工会没有相机,我到技术室借一台海鸥120双镜头相机,那时拨乱反正,技术大练兵,大会小会等事件我全都会拍。
工人穿的解放服解放帽,千人一服、千人一面。觉得摄影来的太快了,一年下来拍好多镜头,画画太慢了,一年画两三张就不错了。从拿起相机将画笔放下,到今天也没拿起。但我把美术元素融入摄影里,摄影作品就含有一种美感。
特别我早期喜欢画漫画,我的摄影作品有漫画讽刺幽默元素,让你在幽默中引发思考,于思考中会心一笑,不是一笑了之,而是笑后三思,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绘画和摄影两种媒介的关系都是视觉艺术,只是手段不同。绘画描绘画家个人心中美的一面,艺术元素多些。摄影传达的是真实的现实生活,留住的是历史,但也含美的元素。
见证铁路发展的巨变
影:之后你分别拍过许多题目,但以《火车上的中国人》最为出名,这辑照片也是你最喜欢的作品吗?
王:我的摄影理念,是干什么职业拍什么职业;你生在哪里,你拍哪里。这是最佳选题,因为真正的风景就在身边,在你脚下。我是铁路职工,我拍了铁轨上奔腾的机车和车厢里的人。我一直拍摄蒸汽机车,直到它退出我的视线,退出历史舞台。看到我的蒸汽机车作品,它竟成了我心中一道永不消失的风景、永远的记忆……
《火车上的中国人》是我最喜欢的作品,如同自己的亲孩子一样。我庆幸自己一拿起相机就坐在大提速的时代列车中,一路走来,拍下了火车上的中国人千姿百态,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铁路飞速发展的巨变。感谢铁路给我这个平台,我为铁路留下一部永久历史。
我生在黑土地,我拍了《黑土地》、《东北人》、《东北人家》三部曲。我用感情拍我家乡父老,儿时记忆。我先后拍10几部摄影专题,拿出来哪个都说不如《火车上的中国人》,它成为我的代表作,它成为我的符号。
纪实摄影不要跟风
影:怎么看新一代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有没有哪些摄影师特别让你注目?
王:中国纪实摄影走到今天,走到一个困惑的节点。老手吃老本,不需再拍下去了,够了。新人无处下手,不知道拍甚么。改革开放到今天,什么题材都被占领。所以很多年轻人玩当代艺术,观念摄影。
我觉得纪实摄影不要跟风,人家拍甚么你拍甚么。应选好属于自己的专题,不要急功近利,要放长线钓大鱼,从现在开始拍十年二十年后再看,让它成为不可复制的历史,这就是纪实摄影。
在摄影界我最敬佩的是卢广,他冒着生命危险关注人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西部大淘金、吸毒禁毒、小煤窑、爱滋病村、京杭大运河、三峡、青藏铁路建设等。他拍摄的都是新闻界拍不了的。他被誉为摄影界的勇士英雄。
影:将来有没有新的拍摄项目,或者展出计划?
我是坐火车拍火车,坐地铁拍地铁,走哪里,拍哪里,不放过一切机会。我现在出行,手机忘带了,我不在意。相机没带必须回家取。摄影成为我生命中的主要一部分。 我明年出《火车上的中国人40年》和《中国人影像40年》两本摄影集,同时办两个影展。
你不被被摄者感动,你的作品也不会感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