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辑】乘千次火车 拍摄10万张照片 摄影师纪录90年代人生百态

撰文: 徐尉晋
出版:更新:

中国纪实摄影师王福春,经典摄影集《火车上的中国人》最近再版,书中纪录了90年代火车上旅客的人生百态,王福春乘坐火车上千次,从10多万张作品中,挑选摄影集中100多张照片。他说:“这是我的代表作,纪录了上个世纪中国人乘火车难忘的记忆。”王的照片中充满故事,从相拥而睡的情侣、带宠物上车的人、躺在椅背睡觉的旅客、到围着打麻雀的乘客、玩各种乐器的人都有;王表示:“凡是有故事,有情节,有情趣的,好玩的我都拍。”王福春感慨地说:“现在火车上已没有故事”,他表示:“我过去拍80,90年代拍绿皮火车,尽管那时坐车很痛苦无奈,可车里人与人有感情;今天的高铁人们坐高铁又快又舒适,可人们的感情疏远了。”他认为,“好的纪实作品应具有时代特征。”一位优秀的纪实摄影师,“应具备文学家的思想,哲学家的思辩,美学家的愉悦,漫画家的幽默”。他呼吁拍摄纪实摄影的人,“不要跟风,人家拍甚么你拍甚么。”摄影:©王福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撰文:徐尉晋点击相关文章,阅读详细访问内容。

王福春的照片充满火车上的人生百态,他表示:“凡是有故事,有情节,有情趣的,好玩的我都拍。”又说,“今天拍下,明天成为历史,你不可以重复,别人也不可复制。” ©王福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王认为:“一幅好的纪实作品应具有时代特征,是历史的见证。真实是生命,思想是灵魂。纪实摄影师应具备文学家的思想,哲学家的思辩,美学家的愉悦,漫画家的幽默。” ©王福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现在的火车上已没有故事。”王福春慨叹地说,他认为尽管现在高铁比从前舒适快捷,但人们的感情疏远了,“所以故事少了。” ©王福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王提到,摄影初期受文革和工作化影响,照片风格以摆拍为主。后来也受香港沙龙摄影影响,直到80年代初,在哈尔滨会展中心看到日本摄影师日本久保田博二(Hiroji Kubota)拍摄的中国人作品,深受感动,转而拍摄纪实照片。 ©王福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曾表示数码摄影“不是作品”的他,形容自己是个保守派,更豪言要“将传统影像传统到底”。后来他才发现,“好的作品,不在于是什么机器拍的,关健看作品的文献价值。” ©王福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前半生从事美术宣传工作的王福春,直到40多岁才开始摄影,因为摄影速度比画画快,所以从此“拿起相机将画笔放下”。他表示,虽然自己自此没有再绘画,但把美术元素融入摄影里。 ©王福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好的纪实作品应具有时代特征。”他认为,一位优秀的纪实摄影师,“应具备文学家的思想,哲学家的思辩,美学家的愉悦,漫画家的幽默”。©王福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谈到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王称:“中国纪实摄影走到今天,走到一个困惑的节点。老手吃老本,不需再拍下去了,够了。新人无处下手,不知道拍甚么。改革开放到今天,什么题材都被占领。” ©王福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不要跟风,人家拍甚么你拍甚么。”王福春这样提醒纪实摄影师:“应选好属于自己的专题,不要急功近利,要放长线钓大鱼,从现在开始拍十年二十年后再看,让它成为不可复制的历史,这就是纪实摄影。”(徐尉晋摄)
至于未来的拍摄和展出计划,王福春称,将于明年出版《火车上的中国人40年》和《中国人影像40年》两本摄影集,同时办两个影展,读者不妨留意。详情访问内容,请点阅相关文章。(徐尉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