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著名摄影师黄勤带推出新摄影集《皇后旅馆》,收录了1977年至2009年间香港及澳门两个殖民地的城市光影。黄勤带解释,书名代表两个城市的本质,都像是一间旅馆:“这里好像是一个借来的时光,借来的地方。”“这两地方是一个孖生兄弟,一个400多年葡萄牙的殖民地,一个是150年英国的殖民地,只不过是在发展上有一点时差,本质上没有太大分别。”他说。新书有300多页,共有200多张黑白照片,香港与澳门照片约各占一半。照片可以看到客机飞过即将拆卸的九龙城寨、1997年英军鸣金收兵的重大仪式、回归当天市民在皇后像广场庆祝过后满地垃圾的画面等。拍摄逾40年的黄勤带认为,影像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闻摄影不是独立王国,不可能万世不变。就连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也修改了部分赛例。现在再说60、70年代《LIFE》那种报导风格,代表时代没有进步。”他认为新的时代,应该有新的报导风格,“现在连Magnum摄影社本身也要变化,不变就会成为历史。”他又说:“你拍摄沙龙也可能有一张很好的新闻照片,相反,拍摄新闻相片时,如你因循守旧,张张也是一种框架里的东西,其实都变成一种沙龙。”访问当天较早前,黄勤带在脸书上回答友人问题,谈及出版新书《皇后旅馆》为何不申请资助,他这样回答:“资助的规矩,理应同地铁车厢相反,关爱座系畀年青人坐的。我都就快落车,企多一阵而已。”在网上盛行的今天推出摄影集,黄勤带认为,摄影书仍然有存在价值的,只是现在香港的气氛,还未能给予摄影师的合理回报。他又补充道:“而且,一个成熟的社会,影像也不可以太落后。”“01影像”与黄勤带就新书进行了一次专访。他更会于4月27日举行新书分享会和为期一天的小型作品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留意。详情请浏览:http://bit.ly/2oIOg5a摄影:©黄勤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撰文:徐尉晋
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著名摄影师黄勤带推出新摄影集《皇后旅馆》,收录了1977年至2009年间,香港及澳门两个殖民地的城市光影。黄勤带解释,书名代表两个城市的本质,都像是一间旅馆:“人们不会把此地当作自己的地方,他们没有这个概念,这里只是让人休息再上路的旅馆。”他说:“这里好像是一个借来的时光,借来的地方。”©黄勤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1977年至2009年正是香港经济起飞的时代,黄勤带说:“这里是一间好旅馆。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人前来寻求庇护,因战火来的,政治原因来的都有。可以在这揾到食,照顾到下一代,有些人或会落地生根,但与年轻一辈不同,人们稍作停顿,休养生息后,有机会便会再去其他地方。”©黄勤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书共有300多页,共有200多张横度及直度的黑白照片,香港与澳门照片约各占一半。照片可以看到客机飞过即将拆卸的九龙城寨、回归前全副武装的女防暴警察操练情况、1997年英军鸣金收兵的重大仪式、回归当天市民在皇后像广场庆祝过后满地垃圾的画面等。 虽然书中充满历史性的画面,但他认为《皇后旅馆》不是一本怀旧的摄影集,而是“一本自以为有新意的documentary。”©黄勤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纪录也有好多个层次。”黄勤带说,“并非只有新闻记者拍的新闻摄影,或者花好长时间拍摄的图片故事才算是纪录。记者行家每日为新闻拍照,需要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内容是甚么,这是一种层次的纪录。但除了这种新闻现场的反射,带着内心想法去拍摄,那种内心折射的东西也可以是一种纪录。”他又说:“那只在乎不同需要,没有高低,好坏之分。”©黄勤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黄勤带笑言:“其实,摄影也没有那么细分,简单来说只有两种相片:一种是好的相片,一种是不好的相片。”他进一步说:“你拍摄沙龙也可能有一张很好的新闻照片,相反,拍摄新闻相片时,如你因循守旧,张张也是一种框架里的东西,其实都变成一种沙龙。”©黄勤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黄勤带在1977年入行当突发记者,拍摄逾40年,他认为,影像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闻摄影不是独立王国,不可能万世不变。就连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也修改了部分赛例,正正是因为要面对现在出现的问题。现在再说60、70年代《LIFE》那种报导风格,代表时代没有进步。”©黄勤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黄勤带又称,现在再用从前那种方式处理新闻照片,虽然能拍到出来也很了不起,但也是流于一种传统。“随著影像发展,2000年后和60、70年代对新闻摄影的宽容度已很不同。从前不可以接受、甚至被视为禁忌的摆拍、构图、光暗、内容等,现在也可以包容。这不是谁人的构想,这是时代的反映。”他说。©黄勤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摄影集的照片横跨30年,黄勤带说挑选相片就好像去超市购物一样:“如果你有清晰的理念,过程不会很艰巨,那是一个切入点,如你不知道要买甚么的话,就大镬些啦。”他笑说。©黄勤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黄勤带又形容,摄影集的编辑工作像电影剪接:“好像别人拍电影一样,这些相片已拍摄了及放在这里很久,要决定究竟剪哪些不剪哪些,整个故事是怎样。我按自己的构思,去构筑一本书出来,至于出来感觉如何,便问要看书的人,就像看每套电影的人的感觉都不一样。”今次新书主要是黄勤带自己编辑的,“因为有时别人不知道你想表达甚么。再好的摄影师,只可以告诉你个别相片的美观与否。但整条主线,你一定要自己串连起来。”©黄勤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黄勤带在编排时把香港和澳门的相片“打乱”在一起,尽量将调子(tone)一致的相片选入其中,“并不是说一张相片美观或不美观,而是要适合整个,有些美观的或具有历史意思的相片,我都没有放进去。”©黄勤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网上盛行的年代,问黄勤带为何坚持做摄影集,他说:“也有人提议不如做网上版,但揭书和看电脑始终是两种感觉。如果只是资讯的传递,电脑会更加方面,但摄影集更是感觉的传递。”例如今次新书共有三种封面,包括50、60年代人们常穿的“绸仔布”及其他布料,也令摄影集的感觉不一样。©黄勤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黄勤带曾出版《填海记》、《香港地》、《1989广场的日子》、《Vajrayana》等多本摄影集,距离上本作品集出版不足一年又有新作,他笑说:“年纪大,要做的事尽快做。”接下来如果有机会,他希望整理在日本311地震后拍摄的大量相片。“但作为一个香港的摄影师,我也希望先处理香港的影像。”©黄勤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想自己算是喜欢摄影集吧。客观上我不断在做这件事,在经济上是没有回报的,能拿回制作成本,已很困难。”没有经济回报还要出书吗?黄勤带这样回答:“第一个研究空气重量的人,一般人都觉得,无论对自己、家人或人类都没有意思,但正正是有一个疯狂的人,研究出空气有重量,引申很多科学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模式。”©黄勤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黄勤带说:“我认为书仍然有存在价值的。如果有一天,人们觉得它没有必要存在,它也自然不会存在。”他认为,摄影书不是不可发展,只是现在香港的气氛,还未能给予摄影师的合理回报。他又补充道:“而且,一个成熟的社会,影像也不可以太落后。丰富的影像和成熟的社会应该是匹配的。”©黄勤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次新书分享会上,黄勤带邀请了本地摄影师杨德铭(Paul)与艺术史学者李世庄博士(Jack)进行对谈。黄说:“以前我们这一辈拍摄,一定要有真挚感情,要很有责任心,符合人道主义,照片要有社会公论,是一种很沉重的东西。但世界已经改变,例如香港目前的气氛,还要持著这样的态度去做,是一种很大的负担。有人认为Paul的摄影风格,和传统的很不一样,但我认为他的风格正正是一个转捩点(turning point)。用反讽的、没有那么沉重的、看上去好像很轻盈的方式去拍摄,我认为这是一个摄影新的方向。”©黄勤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黄勤带续指,其实这种转变,在很多地方已经出现。“现在连Magnum摄影社本身也要变化,不变就会成为历史。”他举例说,起初摄影师Martin Parr加入Magnum时,风格也不被社中其他资深摄影师认同。“但只有他这一类人在Magnum里面,才有一个重新的机会。从前那种大师之作(materpiece)、《LIFE》杂志、人道主义的东西,也变了殿堂和博物馆谈论的对象。”(徐尉晋摄) 访问当天较早前,黄勤带在脸书上回答友人问题,谈及出版新书《皇后旅馆》为何不申请资助,他这样回答:“资助的规矩,理应同地铁车厢相反,关爱座系畀年青人坐的。我都就快落车,企多一阵而已。”他更会于4月27日举行新书分享会和为期一天的小型作品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留意。详情请浏览:http://bit.ly/2oIOg5a (徐尉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