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与俄乌战争(一):曾被瓜分的波兰 会不会协助瓜分乌克兰?
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波兰虽不是直接交战方,却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军备场域,战前波兰本就是乌克兰重要的武器供应商;战争爆发后,波兰更向基辅输出大量军备,包括苏联T-72、波兰PT-91、德国豹2等300辆以上的坦克,还有大量装甲车、远端火砲和自走砲。波兰也是第一个派遣战斗机入乌的北约国家,于2023年3月移交了第一批4架的MiG-29。整体来说,波兰前后为乌克兰提供了25亿美元以上的军事财政援助,数额仅次于美国、英国。
在人道主义场域,波兰财政部长席兹考斯卡(Magdalena Rzeczkowska)于2023年4月表示,波兰援助乌克兰的金额已经超过105亿欧元,其中大部分是对难民的人道主义援助,数额仅次德国、美国。此外根据联合国难民署(UNHCR)数据,乌克兰难民在欧共有580万,其中波兰收容了160万,为全欧最多,第二高的德国则是100万。
而在政治场域,波兰也是许多国家领导人访乌的中继站,包括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在内,领导人都是先入境波兰,再搭乘火车前往乌克兰,开始自己的外交活动与行程。
总体来说,因为战争下的积极表现,如今波兰拥有三个场域支持乌克兰光环:军事、人道与政治。而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地缘因素,也与波兰反俄亲美、希望提升自己在北约的地位相关。正因如此,未来俄乌停战的谈判中,波兰的可能角色也相当值得重视。
为什么朝鲜模式最有可能
首先探讨俄乌停战的场景,其时间或许不易预测,但最可能的战线情况倒是可以想像,那便是乌克兰的朝鲜化。
此前5月中国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前往乌克兰、波兰、法国、德国和俄罗斯五国时,笔者便曾撰写《李辉启程斡旋俄乌战争:从一国两制到朝鲜方案,中国能怎么行动?》一文,分析在俄罗斯无意撤军的情况下,占领地的一国两制、科索沃模式都希望渺茫,因此俄乌战场较可能的停战方式,便是采用朝鲜模式,也就是仿效1953年的《朝鲜停战协定》,各方同意就地停火,并设立非军事区以隔开双方战斗人员。
从现实角度来看,《朝鲜停战协定》默许了朝韩共存的现状,但其性质只是军事文件,由各方以军队名义签署,来回避“签字国”的政治承认问题,也不直接讨论被占领土的归属争议,更不是正式“和平条约”,所以朝韩双方都可宣称对整个朝鲜半岛拥有统治权,却又能实质达成停火。当然这一协定韩国并不乐见、也未签字,但最终迫于美国压力,仍只能含泪执行。
再看俄乌战场,各方心态及条件都与当年停战前的朝鲜类似。
在军事条件上,俄罗斯虽已侵占乌克兰近20%领土,却无法再大幅推进战线,显然已达维持前线不溃、同时巩固后方占领的最大能量;乌克兰虽有西方军援,并不惜以巨大代价阻止俄军进逼,同时发动了多次大反攻,却始终无法驱逐俄军,双方明显进入僵持状态,且这一僵持已经持续数月,造成了大量无意义死伤。
在政治博弈上,美国为首的北约面临困境:基于联合国宪章与宗旨,欧美各国不可能正式承认俄罗斯对占领地拥有主权,也很难公开要求基辅“领土换和平”,因为支持乌克兰仍是西方难以推翻的政治正确,但内部反战促谈的声音也在成型,美国更将在2024年迎来总统大选,届时俄乌战争走向恐成攻防战场;但俄罗斯同样有自己的政治困境:开战之初的“去纳粹化”、“去军事化”目标已无法达成,莫斯科只能紧抱“支解乌克兰”的实质战果,来证明战争不是一无所获、且很有价值,所以撤军还地基本上不在莫斯科的考虑范围内。
简单来说,就既定战线原地停火,是俄罗斯的谈判底线,也有现实基础,或许也是部分西方精英默许的选择,却无法被俄罗斯以外的各方公然宣之于口,就连此前中国公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时,也必须把“尊重各国主权”置于首位,强调“公认的国际法,包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应该得到严格遵守,各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切实保障”,原因无他,此次牵涉的并吞规模实在过于巨大,远胜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对有心斡旋谈判的各方来说,都是棘手问题。
正因如此,朝鲜模式才更有参考价值。和平协定或许短期难产,但要实现停火,俄罗斯、乌克兰与美国其实可先从停战协定入手,即派遣军事代表谈判何时停火、遣返战俘、规划非军事区等条件并签字,如此一来就可暂时搁置领土归属争议,又能实质冻结冲突。
当然,这一做法就与当年朝鲜模式一样,是在大国协调的背景下严重牺牲了小国利益:1953年是由美中朝三方签字,迫使拒不签字的韩国执行停战协定;如果这次俄乌战争也采朝鲜模式,那便是由俄罗斯、美国、欧洲等多方协调后,迫使乌克兰同意领土换和平。基辅当然可以如韩国般,持续宣称对乌克兰全境拥有主权,但因停战协定限制了乌克兰动武收复各地的可能,所以实际上就是默许俄罗斯巩固对乌东四地的占领。但乌克兰稍胜一筹的是,朝鲜的国家地位获全球承认,但乌东四地除了俄罗斯与俄罗斯附庸国、保护国外,基本上不会有国家承认其是俄罗斯领土。
而正如朝鲜模式让韩国拥有了美国的军事保护,乌克兰若被迫接受领土换和平,也将能换到美国、北约的相关“补偿”:即便无法正式加入北约,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北约同盟体系外的特殊存在,或能拥有西方驻军或相关军事挹注,因为乌克兰已正式成为与俄罗斯接壤的冲突前线,西方既想避免俄罗斯进一步推进,也不愿乌克兰失控进攻。
所以说得更直接,俄乌战争的朝鲜模式虽能冻结冲突,却也在某种程度上“瓜分”了乌克兰:乌东四地成为俄罗斯实施统治的势力范围,“剩下的乌克兰”即便无法正式入约,也会成为美国为首的北约势力范围。而这也意味著,俄罗斯虽获得了新领土,却不可能得到乌克兰中立的理想结局。
为什么波兰可能充当斡旋者
再来探讨斡旋者的角色。
如果要以朝鲜模式停战,美俄欧(德国与法国)的大国协调将是关键。但如前所述,出于政治正确等考量,各方或须找一位台面上的斡旋者,来扮演说客、信使的角色,同时分担“牺牲乌克兰”的舆论砲火。
从现实角度来看,俄罗斯身为战争发起方,相对没有仰赖斡旋者的道德需求,但若真要找一个自己、美国、乌克兰都能接受,在俄乌冲突上具有地缘邻近性,又较无政治正确包袱的斡旋国,那么俄罗斯的首选应当是土耳其。白罗斯(前称白俄罗斯)虽一度在战争之初扮演促谈角色,无奈“俄罗斯附庸”的标签太过鲜明,无法成为众望所归,未来恐也不易成为各方公约数。
而对美国、德法来说,如果真要走朝鲜模式,那么其相当需要一位台面上的斡旋者,好让自己能相对隐身幕后。而考量到与俄乌冲突的地缘邻近性、与美国及德法的信任程度、对政治正确包袱的低需求,波兰应当是美国与德法的首选。
从地缘视角来看,波兰与乌克兰相邻,是最大的乌克兰难民收容国,也是重要的军备入乌通道,是乌克兰不能轻易激怒的强邻;从政治正确视角来看,战前波兰向来被讽为欧盟“人权洼地”,并被不少西方国家贴上“民主倒退”的标签,在“维护乌克兰主权领土完整”的道德需求上,自然低于担忧人设崩坏的德国与法国。
更重要的是,波兰是北约东翼的重要国家,也是未来美国将会加大部署的“新前线”。2022年战争爆发以来,美国便向波兰派遣大量驻军,目前约有1.1万名美军在波兰轮换,创下历史新高;拜登访问基辅后回到波兰时,波方更要求增加美军的部署人数与时程,并承诺将国防开支占比从3%提升至4%,来到北约第一高位。而这一角色,会增加波兰斡旋俄乌战争的话语权与正当性,也有助美国借波兰调控战后的朝鲜模式的进行。
另对俄罗斯来说,波兰虽不是斡旋国的首选,又是北约当中反俄亲美的代表,但如前所述,俄罗斯对斡旋者的需求相对较低,因此只要波兰能带来美德法同意“就地停火”、“依现况进行谈判”的讯号,莫斯科未必不能接受波兰作为斡旋代表;此外,届时也可能是双斡旋形式,也就是美国、德国、法国委托波兰,俄罗斯则委托土耳其,波土两国作为代表直接交换双方意见与底线,协助达成最终方案。
回顾历史,波兰因位处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三强权交界,曾在十八世纪被三次瓜分,包括1772年的俄普奥瓜分、1793年的俄普瓜分,以及1795年的俄普奥瓜分,而这次直接导致了波兰-立陶宛联邦宣告灭亡。大国的强权倾轧、兼并、交易向来无情。聚焦现实,如果俄乌终局真采朝鲜模式,波兰也在其中扮演角色,那么这或许就是历史的残忍呼应:大国协调逻辑未变,只不过受害者从波兰换成了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