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赴美 |无需过度炒作苹果“出逃中国”
正值台积电高调赴美,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都亲自出席移机典礼的时候,不少业内人士都在讨论一件事:苹果正积极寻求将生产从中国转移到亚洲其他国家,包括印度和越南。
当然,苹果“出逃中国”的说法,早已屡见不鲜。“台积电”变“美积电”,苹果“出逃中国”,舆论在同一时间发酵,在中美博弈的大环境下是必然发生的,所指何方,一目了然。不是说苹果“出逃中国”一定不会发生,然而难度是地狱级的。中国没有一家“苹果”,还可以有其他“苹果”,而苹果失去中国市场,意味着什么?
部分迁出中国是必然的事
此番也会炒作苹果“出逃中国”,起因是富士康郑州工厂因新冠疫情爆发,迫使厂区封锁,也引起了部分抗争事件,严重影响苹果手机出货量。富士康郑州厂区是全球最大苹果手机代工厂。日前彭博社引述知情人透露,这些动荡可能造成苹果手机iPhone Pro型号今年量产减少600万部。iPhone 14 Pro /14 Pro Max 公开发售10周后,消费者下单所需等待收货时间为 37 天。而在 iPhone 13 和12代时,这个时间分别仅为15天和2天。这样的窘境,让苹果不得不开始关注 “集中风险 ”。
中国为苹果提供了合适的工人、稳定的政策和巨大的本地市场,以至于苹果的供应链出现了这样一个状况:苹果虽然在尽可能地分散自己的供应链保障供应链安全,但些供应链公司大部分都在中国,形成了地域集中。
就在今年10月份,苹果公司公布了其主要供应商名单。苹果公司 98% 的采购额均流向190 家供应商,包括用于全球产品的材料、制造和模组等直接支出。在这190家企业中, 有91家都是中国公司,占比 47.9%。而这些供应商有近150家在中国大陆设有工厂,且均参与苹果相关业务,占总企业数的79%左右。资料显示,中国制造在苹果供应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主导地位。
事实上,对于一个把巨量产品卖向全世界的公司来讲,无论中国再好,地域如此集中的供应链,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这已经跟中美博弈或是其他政治因素无关了。毕竟连小学生都知道:“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所有篮子,也不能全放在同一辆车上”。苹果想要保持业务稳定,需要的不仅是供应链公司的分散,还需要供应链在地域上的分散。这跟“中国”、“美国”根本没有关系。
苹果早前就已经开始在包括印度和越南在内的国家和地区加大投资,并增加从美国和其他地方的采购,以重塑该公司全球供应链的结构。这是企业的正常决策。苹果供应链部分迁出中国,是一件必然的事。
苹果撤离中国非常困难
苹果供应链部分迁出中国,是一件必然的事。但,这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对于苹果而言。
中国仍然是苹果最重要的制造基地,这一地位不会在未来短期内发生变化。中国目前的供应链类别仍然最齐全,也是最高效的地区。零部件作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目前中国占苹果零部件的生产比重仍然相当大,全球还没有地方可以在短期内承接大规模的转移。
实际上,这不是苹果第一次面临摆脱中国供应链的问题。2011 年 2 月,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在硅谷和众多科技大佬一起用餐,当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发言时,奥巴马曾问已故苹果创始人乔布斯(Steve Jobs):要付出何种代价,才能在美国生产 iPhone ? 为什么不能在“ 家 ”完成这些工作呢 ?而乔布斯当时直接了当的回绝了奥巴马:“ 这些工作机会是回不来的。”
人们经常陷入一个误区,苹果这样的公司到中国建工厂是因为人力成本便宜。其实近些年中国的人力成本优势已经不高了,苹果这样的公司看中的不是 “ 便宜的工人 ”,而是 “ 合适的工人 ”。
中国非常重视制造业,注重职业技能。而对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教育相对分层,要么是精英,要么受教育程度较差。这导致了具有一定知识水平,但愿意去工厂 “打螺丝 ”的人群并不多,而这样的工人中国却有很多。对于像印度、越南这样的国家,人力成本是低,但职业技能却又还差一截。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供应链丰富度的问题。这才是“命脉”。
美国因为过于追求行业高阶和高毛利环节,制造业空心化已经积重难返。制造业空心化意味着即便苹果强行把 iPhone 组装工厂搬回美国,也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2019 年《纽约时报》就写过这样一篇文章:《一颗小螺丝告诉你为什么 iPhone 不会在美国组装 》。
文章里提到苹果开始在得州奥斯汀生产Mac电脑时,他们在“找到足够多的螺丝钉 ” 。这件事上遇到了问题,因为他们的美国供应商只有 20 名员工,每天最多生产 1000 颗这样的螺丝。由于这个原因,当时的新款测试没办法按时进行,是这个项目推迟了好几个月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中国,苹果可以依赖那些短时间就能生产大量螺丝钉的工厂,而在美国得州这个号称什么都大的地方,他们发现螺丝钉工厂不够大”。
所以,苹果想要又快又好地做好自己的产品,就需要一个供应链很丰富、完备的地方才能做到。中国恰好就是:歌尔股份给 iPhone 提供了声学模组;德赛电池和欣旺达提供了手机电池;欧菲光提供摄像头模组;蓝思科技和伯恩光学给苹果提供玻璃盖板;水晶光电提供 IRCF,金龙机电为 iPhone 提供线性马达;安洁科技为 iPhone 提供屏幕触控层功能件;环旭电子提供 WiFi 模组;立讯精密供应资料线;瑞声科技供应音讯装置,舜宇光学生产镜头……
四处采买再回美国装不行吗?当然行,但这意味着运费、零件关税、时间等成本的上升。由于苹果需要组装厂所在地供应链丰富、完备,这就注定苹果的供应链天然的就会产生地域集中。当苹果想将一部分产能迁出中国的时候,要做的不仅是在某地开一个组装厂,还要在当地复制出一个供应链体系。而这,是地狱级难度的事情。这就要问印度做得到吗?越南做得到吗?
苹果本身的生产制造不能停且要保持稳定供应,这就意味着中国供应商所占份额会相对保持在高位,新扶持的越南也好印度也罢这些供应商所占份额会小,而这又会导致新供应商无法完成资本积累去扩大规模,扩大不了规模最后生产大头还是要在中国。简单类比来说就是:很难在一辆跑车高速行驶的时候,为它换一台发动机。
当然,即便是地狱难度,苹果还是坚持有所动作,这也是绝对有必要的。
2017 年,苹果与印度谈判索取了政府补贴。印度政府的态度也很积极,莫迪政府在 2021 年推出了21万亿卢比的电子制造业振兴计划。2020 年,苹果又在越南牵头组建了AirPods和MacBook的流水线,正式开启向东南亚转移供应链的动作。仅 2021 年一年,越南就增加了 23 家工厂,到目前为止,苹果在越南的合作工厂达到了 31 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工厂,不少是歌尔股份、蓝思科技、领益智造、立讯精密等中国老供应商跑去开的题。
苹果转移部分供应链动作会持续,但将组装供应链全部设在东南亚,并不大可能。全球供应链的配置,最终还是由成本和市场来决定的。成本最重要的优势来自于规模,其次由投资额以及材料成本决定,还取决于管理,在这几方面东南亚目前来看都不占优。
过去十年来,苹果之所以能够一跃成为全球的科技巨无霸,与中国供应链的支持不无关系。中国已经成为大多数技术产品的生产国,并且是各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庞大消费市场,在很多美国科技公司中占有可观的收入份额。这主要是由于持续融入的全球供应链,快速的城市化程序以及不断壮大消费人群。这些优势,放眼全球都在短时期内“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