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波娃︰女人男人本质有什么不同?男女不平等的基础是什么?

撰文: 01哲学团队
出版:更新:

不知你有否发觉,随住年纪愈长,身边的女性朋友好像“倒模”似的,都不自觉遵从同一套模式展开自己的人生︰小时候努力读书,中学和大学时拍拖谈恋爱,踏入社会工作几年后,便和伴侣拉埋天窗(结婚),下定决心做一个别人眼中的贤妻良母。有时,不按照这个模式生活的女人,在别人眼中总觉得怪怪的,特别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别人的流言蜚语和目光尖锐得能够杀人,这使得不少女性朋友经常感到心慌,甚至有时候,即使别人不在场,自己亦会不自觉以这套标准自我审查一番。

亚里士多德曾言,哲学起源于惊讶。哲学有时候不需要给出绝对准确的答案,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靠敏锐的直觉,察觉人们日常认为理所当然的地方,根本不是理所当然,已经了不起。在上世纪,著名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思想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打破框架,指出为何女人要这样生活?为何女人铁定要按照恋爱、结婚和贤妻良母的三步曲来安排人生?女人和男人本质上有甚么不同?男女之间不平等的基础是甚么?一连串连珠炮发的问题,令一众认为男性至上的人晕头转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波娃的名字在当今,应该响贯各地学界,几乎无人不知。在年轻时波娃的父母亲关系并不融洽,父亲一直想靠妻子的丰富家产发达,可惜世事往往没有这样简单,结果她父亲的“鸿图大计”并没有实现,一家人最后只能住进尚算过得去的房子。她的父亲其实想要一个儿子而不是女儿,但上天既然送他一个女儿,他便只好把死马当活马医,把女儿当作男孩子来培养。据说他的父亲经常对她说“你有一个男人的头脑”,事实上,思考方式这东西,其实无分甚么男女,但在波娃看来,父亲这个举动应该是最顽固的性别定型。后来波娃在上大学时,遇上了她的终生伴侣尚—保罗・沙特(Jean-Paul Sartre),而波娃和沙特各自风流,但又能终生保持伴侣关系,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一大话题。

尚-保罗・沙特:人终究是一种无用的激情

女人与第二性

要数波娃的重要洞见,肯定就在她的大作《第二性》(The Second Sex)之中了。在书中她直截了当地指出,女人和男人肯定是天性的差别,但女性和男性则是社会文化建构出来的产物。到底是谁有权力一直操纵住历史的进程和社会文化的建构﹖无疑是男性。在波娃看来,在以往数千年的历史中,女人一直未能做回真正的自己,毋宁说,历史上的女人其实是男人眼中的女人,亦即女人一直有意无意、半迫半自愿地扮演男人心目中理想女人的形象。所以著作的名字《第二性》中的“第二”,实指从属于“第一”的意思,意指女人一直以来都是作为男人的附属而存在,而有第二性就有第一性,谁是第一性﹖就是自认为高高在上、凌驾于女人头上的男人。

西蒙・波娃《第二性》(The Second Sex)(Vintage)

波娃非常清醒,她固然认为女人如此卑微,主要原因固然是男人压迫的结果,但女人本身亦要负上部分责任。她深受伴侣沙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认为人铁定是自由的。人每个有意识的行为,都是人自愿作出的选择。这样说来,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庸,自己亦要负上共谋的角色。波娃竭力指出:男女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只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并不是先天地就被决定的;因此,女性绝对有可能改变现况,争取两性平等。由此可见,波娃一直希望争取的,并不是女人能够排挤掉男人,成为第一性,反过来打压男人。尼采曾经指出: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亦凝视你;当你打倒一只魔鬼,你如何不成为新的魔鬼呢?波娃真正希望的,是两性都能平等共处,彼此尊重大家的自由,打破性别定型的刻板形象。

存在主义:沙特、波娃、卡缪

坦白而言,波娃的哲学思考始于反抗男性至上主义,但她最难得的是能够保持异常的清醒,而没有被愤怒盖过自己的思考。她指即使有社会上有某些女人能够凌驾于男人之上,亦不表示这就能够改变整体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较低下的事实。哪怕有一个国家由女皇执政,这也没有改变女人的次等地位,因为这位女皇所实践的法律和社会,都仍然是男性意志的产物:整个社会结构模式,即为何社会是这样子而不是那样,都已经是由男性的产物。

西蒙・波娃未出版小说今年面世,追忆影响自己一生的密友

女性主义的大旗手

波娃一直希望以存在主义哲学鼓励女性争取自己的自由:女性不应该回避自己拥有自由这个事实,应该努力解放自己。如果女性还在惧怕承受自由,继而回避自由,甚么欺骗自己并没有自由,这样女性就只会一直成为男人的附庸。波娃努力唤醒女性追求自由和自主,摆脱女人作为男人附庸的地位。因此,她被后人公认为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思想家,而《第二性》则被誉为女性主义的“圣经”。事实上在1949年这本著作刚在法国出版时,便引来多方赞誉,其中曾经跟沙特发生激烈争论的人类学家李维史陀(Claude Levi-Strauss)便肯定了这部著作;然而这书亦引来相当多的诋毁,梵蒂冈教庭更将之列为禁书。但这正好从一个侧面,肯定了《第二性》在思想史中的不可忽视的地位。

西蒙波娃《论老年》:为何它没有如《第二性》成为“老年圣经”?

波娃的思想,启发了后来众多的女性主义思想家。其中赫赫有名的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就提出了“异性恋矩阵”(heterosexual matrix),指的是一个性—性别—性向(sex-gender-sexuality)三元系统,它根据我们所看到的身体特征推论出我们该如何行动。它表明社会的性别来自于身体的性(大部份时间是指外显性器官),而性向就来自于性别。

女性主义的无睡意哲学:

西蒙・波娃:第二性 - EP78

巴特勒:酷儿理论 - EP99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