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波娃《论老年》:为何它没有如《第二性》成为“老年圣经”?

撰文: 望万里
出版:更新: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是女性主义哲学始创者,其代表作是人所共知的《第二性》(The Second Sex)。几年前《第二性》有了“唯一法文直译经典中文全译本”,今月译者邱瑞銮再次为我们带来波娃《论老年》(英:The Coming of Age/法:La Vieillesse)的首部中文译本。

西蒙・波娃著、邱瑞銮译《论老年》(漫游者文化)

《论老年》是部被遗忘与批评的书?

哲学传统之中专门讨论老年的著作并不多,学者普遍认为波娃的《论老年》,是继古罗马大辩论家西塞罗(Cicero)的《论老年》(拉丁文:Cato Maior de Senectute)之后第二本处理这课题的哲学书,两者足足相距了两千年。《论老年》写于波娃62岁时,在成书后的一次访问之中,她承认自己希望《论老年》对于老年人,能够有相当于《第二性》对女性带来的影响。

可是,对波娃稍有认识的人至少都能说出《第二性》中的名言“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可是我们却鲜少听到有人谈论过《论老年》,甚至要到原书出版(1970年)五十年后的现在,我们才终于有中文译本。

西蒙・波娃︰女人男人本质有什么不同?男女不平等的基础是什么?

《论老年》不只被忽略,更受到各界的批评。老年学学者定位此书为一部介乎政治经济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著作(而不是严格的老年学作品),因波娃严格来说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是“纯粹”的存在主义者。研究老年的历史学家就指《论老年》历史性不足;人类学家则觉得波娃的殖民时期西方以外地区的族群研究没甚么新意。到了哲学家,他们嫌《论老年》在学术上并不算是一部哲学著作,而只当波娃是一位关注老年的政治煽动者、传记作家与社会评论家。

如果说以上都是各种专业学者,在各自的领域之内对波娃所作的一种带有学科成见、有些苛刻的批评,回到《论老年》的内部与波娃对老年的消极观点,却亦遭到一定的质疑。

对老年过于悲观的波娃?

波娃的《第二性》开首以“甚么是女人?”为疑问,指出虽然性别有著生理性质,但我们理解的性别主要是出于社会的建构性质。我们或许会期待《论老年》将会从“甚么是老人?”来展开,人会趋老同样有著无可否认的生理性质,但波娃又是否以同样的信心,分析与突除社会对于老年建构出来的面向呢?

【无睡意哲学】西蒙.波娃:第二性 - EP78

其实早在《第二性》之中,已经可以找到波娃对老年的论述,却显得颇为悲观。她将女性与年老扣连起来:女人的性吸引力与生育能力,构成了她们的女性特质(femininity)与存在(existence)。女性步入年老意味著以上两种能力的衰退,亦是女性特质逐步剥离的过程。波娃提出年老女性普遍被拒绝在公共场域与价值领域之外,这应该被当作是一种社会排斥的暴力。可是,波娃在《第二性》“从成熟到步入老年”一章之中,描述一个女人如何无助地看著那副使自己困惑的肉身衰败下去,更主张年老确实是一种残缺(mutilation),而她在讨论作为“第二性”的女性时,没有下如此的负面论断。

另外,波娃在《第二性》中论到社会对女性的普遍刻板印象(stereotype)与偏见时,她总是能提出大量的另类反证,论证女性可以独立自主、有智慧、在性方面表现自己,过好的生活。然而,波娃在描述过年老的负面形象之后,却没能以同样的力度提供足够的反驳。相反,亦因为波娃对于年老女性所作的是社会性、经验性的描述,她自己反而遭到反例的挑战:历史与社会上都不乏年长女性备受尊重,并能维持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生活。

波娃对老年的肯定性描述不足,却从她的自传性作品,引证她对年老抱有实在的恐惧。在《物质的力量》(英:Force of Circumstance/法:Tout compte fait)之中,波娃就写到自己因在镜力中察见一个年老的女人而陷入危机。

波娃另一部自传式小说——西蒙・波娃未出版小说今年面世,追忆影响自己一生的密友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纵然波娃对年老是否定性描述占多,但这足以勾勒出“老年”这个人无可避免的面向,点出社会对于老年的恐惧与漠视等确实存在的态度与意识,以让我们思考老年到底是一回怎样的事,又如何去一起面对它。现在是机会让我们再次阅读这部一度被遗忘的作品。

延伸阅读——《老到可以死》:早死或晚死的伦理学 人是否做错甚么所以该死?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