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沙特、波娃、卡缪
存在主义,沙特、西蒙波娃、卡缪,通通都是我们经常听见的名字。无睡意哲学终于来到存在主义时期,再次带大家温故知新。
我们分别在哲人观点(存在主义:在必然性和虚无主义中挣扎求存)、Memes(【你的存在】存在主义专题)等各个地方讨论过存在主义思潮,相信大家对“存在先于本质”、“人被判定为自由”等概念相当熟悉了。尽管如此,无睡意哲学课的宗旨是对该学派作初步探讨,所以其他一众存在主义哲学家,我们留待日后有机会再讨论。事不疑迟,让我们进入沙特、波娃、卡缪的哲学世界。
(此文较长,如有特定搜寻内容请用ctrl+F / cmd+F)
一、沙特:第三条路线 - EP74
尚—保罗.沙特(Jean-Paul Sartre)被公认为“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的大师,他倡导的存在主义思潮在世界各地的流行程度,哲学史上大概没有其他哲学思潮能比拟。沙特凭著努力学习,于1924年考入人称“哲学家摇篮”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在哲学思考中,沙特极力把现象学和辩证法思想结合起来,形成自己所谓的现象学本体论(phenomenological ontology),旨在揭示人的存在和自由。
沙特最重要的哲学作品当属前期的《存在与虚无》和后期的《辩证理性批判》。除了这两部主要的哲学著作外,他在中期还写下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对自己的思想作更加通俗易懂的申述,不过这部著作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回击来自四方八面反对存在义的论敌。沙特并不纯粹只是一个哲学家,他也被认为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写下不少不朽的文学作品,其中作品《词语》使沙特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有趣的是沙特最后拒绝领奖。他还写下《呕吐》与《墙》等一系列作品。完整文章:第三条路线 - EP74
二、沙特:存在与虚无 - EP75
《存在与虚无》(英︰Being and Nothingness / 法︰L'être et le néant)是沙特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写成的大部头著作。有人认为沙特这部著作简直是天书,因为它深奥难懂,似乎这部书不是为了普罗大众所写,更像是写给学院哲学系的人看的。而且这部书的也厚重得惊人,但正是这部著作足以令沙特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席位。
要说沙特最重要的哲学术语,应该是“自在的存在”(英︰being-in-itself / 法:être-en-soi)和“自为的存在”(英︰being-for-itself / 法︰être-pour-soi)。自在与自为的定义,简略说之,“自在的存在”故且当是客观外在的东西,无法言说,且被抽空所有人为赋予的价值和规定,但它是充实而完整的。完整文章:存在与虚无 - EP75
三、沙特:存在先于本质 - EP76
在《存在与虚无》(英︰Being and Nothingness / 法︰L'être et le néant)这本早期的著作中,沙特力图利用现象学(phenomenology)和辩证法(dialectic)来建立自己的哲学思想。人们可以隐约感觉到这部呼唤人们行动的著作,背后隐藏著沙特无奈和唏嘘的叹息,尤其是读到沙特在书中后半部份写下的句子︰人终究是一种无用的激情(man is a useless passion)。这句语的意思是人不断行动,希望获得充实感和满足,但人永远不可能获得完全的满足。
沙特曾经表示自己一生中有两次受到绝望的引诱,第一次是二次大战德军占领法国期间,第二次是1975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但他反复思索后,认为人终究是有希望的。所以在后期著作和言谈中,他不再流露悲观的情绪,他后来甚至说︰我将在希望中死去。可见沙特对人类始终抱有信心。完整文章:存在先于本质- EP76
四、沙特:诞生及死亡 - EP77
我们都经已出生,并活于世上。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它是一个完全偶然的事实。出生是“非人”的,即它并非人通过自己自由的行动和选择造成的。
因此,出生是荒谬的。“为何我会出生﹖”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诚然,我们可以追溯到父母的相遇或更远的事实根据,但这种对客观事实根据的追溯并非问题的答案,因为我的存在就不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是主观性的存在,即沙特说的“自为存在”。因此,困扰是在于“为何我作为一个自为存在来到世上?”,真正说来,没有答案的正是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真要说点东西的话,沙特认为只有一个答案:这是偶然的,真正的纯粹事实。这是一种绝对偶然的事实,甚至不是机率上的偶然,它无法被计算。它也不是当代思辩实在论(Speculative Reality)所说的偶然性,因为例如米亚苏(Quentin Meillassoux)会认为真正来说,偶然性的存在本身并非一事实,而是理性的法则,在此我们不作深入讨论。完整文章:沙特:诞生及死亡 - EP77
五、西蒙.波娃:第二性 - EP78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是存在主义大师沙特的非传统伴侣,原因是两人相互认定对方为终生伴侣,但两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婚姻关系。沙特和波娃在各自人生中有不少情人,不过两人终生都维持伴侣的关系。有一次沙特恋上了一名女生使波娃心生不满,此后沙特曾表示愿意和波娃结婚,但被波娃拒绝。波娃主张男女感情应该有情即合,无情则散,无须强求对方施舍感情予自己。
波娃努力唤醒女性追求自由和自主,摆脱女人作为男人附庸的地位。她被公认为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思想家,其著作《第二性》(法︰Le Deuxième Sexe / 英︰The Second Sex)被誉为女性主义的“圣经”。事实上这本著作在1949年在法国刚出版,便引来多方赞誉,亦引来相当多的诋毁,梵蒂冈更把这本书列为禁书。但这正好肯定了《第二性》在思想史中的不可忽视的地位。
完整文章:西蒙.波娃:第二性 - EP78
六、卡缪:薛西弗斯之石 - EP79
阿尔贝.卡缪(Albert Camus)被认为是存在主义思想家其中一员,当然大部份人会认为他只是个文学家而不是哲学家,不过正如他自己所言,一个文学家必须同时是哲学家。他是一位能够把文学作品和哲学思考同时结合的人,人们能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不少深刻的哲学内涵。卡缪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惜在1960年因车祸而去世。他为后世留下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例如《异乡人》 (法︰L'Étranger / 英︰The Stranger)、《鼠疫》(法︰La Peste / 英︰The Plague)等,亦有不少哲学随笔如《薛西弗斯神话》(法︰Le Mythe de Sisyphe / 英︰The Myth of Sisyphus)与《反抗者》(法︰L'Homme révolté / 英︰The Rebel)。
薛西弗斯在各种文化里也相当有名,那永不休止的荒谬性被香港乐团My Little Aiport比喻为每天上班的无穷无尽,需要蔑视自己的命运来对抗上班的邪恶(也是“办公室的哲学家”系列的中心思想……)。诗人邱刚健也借此概念发挥:“他的信仰禁止他自杀。他续续自杀〔…〕他会受惩罚,来世变作薛西弗斯的石头,/永远在困惑为甚么他要一而再,再而三,永不停止地被一个不死的人推到山顶/再滚下来。”——〈薛西弗斯的石头〉邱刚健
完整文章:卡缪:薛西弗斯之石 - E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