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雅明:艺术品的灵光与历史的天使
1940年9月26日,为了逃离纳粹党追捕的他,于法西边界波尔特沃注射过量吗啡自杀,翌日身亡。有人只视他为马克思的超级支持者,但其实他的思想还包含了众多元素:犹太神秘学、美学理论⋯⋯他既是个哲学家,同时也是个文学批评家,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形容他“不是诗人却诗化地思考”。
他是华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法兰克福学派论商品拜物教
班雅明属于法兰克福学派(The Frankfurt School),这个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母题是对现代性与资本主义的批判。承袭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遗产,法兰克福学派也阐述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的两面性:一方面,商品拜物教的错误认识是以交易价格的特殊性来取代整体社会关系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商品本身的单一性质取代了社会关系的多样性面貌;另一方面,将原初社会对崇拜(cult)性质借由科技技术转移到对商品的追求和崇拜上。借由商品拜物教,资本主义自成一格,成为人类的意识形态。
而资本主义的宰制也因此在世界更加无远弗届,以无聊消遣的精神鸦片渗透到个体微观的生活当中,使得个体必须完全地应付资本主义如时空大霹雳(the Big Bang)般的膨胀扩张,将所有精力仰赖应付之,使自己全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部份。
现在我们每天都面对来自科技一波又一波的冲击,通讯与复制技术更无远弗届地为我们带来洪水泛滥般的声画资讯,对我们的美学观、艺术哲学及植根于人类视觉上的各种意识形态,带来不可逆转的典范转移(paradigm shift,或译范式转移)。
灵光及作为“微物论”的唯物论
班雅明最为人熟悉的,大概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一文,指出机械的(图像)复制技术,使艺术品分割成具有“灵光” (aura)的原作真迹,及其所有大量复制出的复制品。于今天这篇文章的论点不仅仍然有效,我们现在发展出来的复制 (与修改)技术更变本加厉了。
班雅明的唯物论思想,并非是传统历史唯物论的宏大视角,而是见微知著的“微物”论。物件自身,如艺术作品或是文史空间,在历史时间的凝聚下的神秘性格,必须仔细端倪才能发现幽微细腻之处还有其通往人间世界的本真性质。班雅明在此用了一个优美的提喻加以说明:此时此刻(德:Jetzt und Hier/英:now and here)、一闪而逝的“灵光”乍现。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班雅明认为灵光因科技技术的大量复制形式而消逝,艺术作品的本真性就此被压抑;班雅明拒斥现代艺术中追求先锋前卫艺术(avant-garde)强调反传统、反理性、重直觉的革命气质,认为那种反理性的艺术风格、被商品拜物教宰制的大众,跟极权主义主张的大步前进的进步美学无异。
班雅明重视的是艺术或物件的本真性、或是独特的精神性质,那是现代技术大量复制的商品形式无法替代的。对物件超乎常人的执念,对物件客体乍现的见微知著,也让班雅明如不断收藏的拾贝者(法︰Les pêcheurs de perles / 英︰The Pearl Fishers) 一样,他曾说过:“收藏家的收藏永远不会完整的;只要还缺一件,收藏就仍旧持续。”
以艺术对抗历史的暴力
班雅明的遗作《历史哲学论纲》(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正在1939年纳粹德国与苏联签订条约后,精神受创的情况下所写成的。他说道:“没有一座文明的丰碑不同时是野蛮暴力的实录。”
班雅明批判人类文明将历史看成直线进程:现在比过去好,明天一定会更好。这种对未来的期许现在被视为里所当然。他很喜欢瑞士画家保罗・克利(Paul Klee)的画作《新天使》(Angelus Novus),他对画中天使诠释为意图戳破历史是进步这种美好说法。
班雅明偏好以迂回的方式以面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他醉心于生活于各个现代城市的文学家:布拉格的卡夫卡(Franz Kafka)、巴黎的波特莱尔(Charles Baudelaire),或许还遥遥呼望都柏林的乔伊斯(James Joyce)。他亦试图以艺术性的超现实思想对抗资本主义,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超现实”(surreal)并非指超越、超过现实,而是“直往现实”(sur-real,法文“sur”亦有通向的意思)。
今天回顾班雅明的死亡,也正好让我们反思,现时我们极力追求文明为带来的发展同时,是否正以一种野蛮、暴力和压榨的方式去阻挡和我们对立的进步动力?
无睡意哲学课中的班雅明:
_________________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